• 33阅读
  • 0回复

治穷必兴教 兴教重育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发展教育事业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治穷必兴教 兴教重育人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发展教育事业的调查
陆裕民
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有名的贫困县。全县42万人口中瑶族占51%,是全国瑶族的主要居住区。解放前,瑶胞99%以上目不识丁。建国后,民族教育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仍在低水平上徘徊。1986年以前,全县没有一套教师宿舍,85%的校舍是泥砖、土墙结构,25%以上的农村学校校舍是危房。1985年,县委领导看到一所所破烂不堪的“学堂”之后,禁不住潸然泪下。当年,江华县委、县政府组织党政机关70名科局干部,分10个组深入乡、镇瑶山进行调查研究,发动全县人民大讨论:江华贫穷落后的症结是什么?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繁荣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江华县落后的症结是教育太落后,民族素质太差。江华要脱贫,关键要抓好教育。他们说:“治穷必兴教,兴教重育人,宁愿我们苦,造福后来人”;“千难万难都要上,豁出老本抓教育”!从而出现了一个全党重视,上下一心,群策群力,艰苦兴教的热潮。
5年来,他们锐意进取,主要办了这样几件实事:
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县、乡各级政府提出:“挤紧支出勒紧腰,千方百计办学校”的口号,即使在连年受灾,拖欠党政干部工资,发不出奖金等情况下,仍然保证并增加教育经费。由于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带头作表率,全县各族人民掀起了自愿捐款、捐物办学的热潮。5年来,江华县各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共986.7万元,全县党政干部和各族人民自愿捐款3317.3万元,合计4304万元。用这些满浸着汗水和辛劳、一分分一角角凑起来的资金,改造危房5.5万平方米,新建学校620所,新修校舍总面积15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26500套,金属黑板2100块,寄宿生高低床2600多张,图书仪器设备价值47.5万元等等,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早在1986年,该县就已实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现在当你走遍江华大地,踏遍千里瑶山,展现在你面前的每一所学校都是“钢混结构平顶房,水泥地面白粉墙,金属黑板漆桌凳,玻璃门窗亮堂堂”的美观漂亮的校园新貌。
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政治上信任。5年来,先后在教师中发展党员200名,等于前30年总和;评选出各级优秀教师1034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11人,地区级31人,县级987人。2、经济上采取特殊政策。该县规定:教师工资要比一般行业高;凡在江华县工作的教师,每人每月发给民族地区和山区补贴24元;在68个边远山区学校工作的,工资向上浮动一级;外地教师工作15年以上,工资向上浮动10元,家属在农村的转为城镇户口;新分配来的大专生取消实习期。对民办教师,该县实行以乡统筹,按月发放工资,使全县900多民办教师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解除了后顾之忧。3、生活上关心。切实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目前全县800多名中学教师,人均住房面积达18.1平方米,全县2000多小学教师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7.8平方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住上了两居室、三居室,内套厨房、卫生间的新宿舍。同时改革教师医疗费包干办法,千方百计保证教师的医疗保健。解决了全县教师两地夫妇分居的问题。4、县政府三次发出尊师爱校的布告,各乡村都制订了《尊师爱校公约》。各族干部群众把教师当作治贫治愚的恩人一样爱护、尊重。瑶族群众更是敬爱有加,不论过什么节或各家有什么喜庆事,教师都是必请的座上客,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首先给教师送去。“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位给县教委写信要求到瑶山当教师的学生说:“江华的山好水好人更好,我愿为这块美丽的土地贡献青春”。
扎扎实实抓基础教育,在普及初等教育上狠下功夫。一是县里集中力量在大瑶山兴办了以公费为主、寄宿为主的寄宿制中心小学39所,中学30所;二是调整瑶山的学校布局,从实际出发,开办大量的简易小学,即使只有两、三个儿童的村寨,也办有一所学校。现在,全县745所小学,星罗棋布于瑶山村寨,单是9个以下学生的“微型学校”就有94所,一人一校的教学点就有298个。目前,江华已形成乡、镇办中心小学,联村办片小,村办村小,村组办简易小学的合理格局。同时,县委、县政府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在瑶山广泛开展劝学活动,曾派出党政各级干部1000多人深入到2100户农家,4天劝回流失学生2300人。由于采取了种种鼓励办法,目前江华县小学入学率为98%,巩固率为92.4%,合格率为86.6%,普及率达到95.4%,高考合格率也稳步提高。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几年来,他们大力抓教育结构的调整,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把职业技术教育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他们的主要措施是:1、狠抓农民扫盲。全县办农民夜校339所,入学学员达5423人,短短几年使全县无文盲率达到89.5%。2、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钱送所有区、乡干部到湖南农学院进修,使他们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带头人。3、狠抓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各族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县、乡农民技术学校先后办班2400多期,1.8万人参加了培训。几年来,该县青壮年和回乡初、高中学生实用技术培训面已分别达到52.85%、62.52%,加上3所县办职业中学,40所乡、镇农技校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来得快、用得着、留得住”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已形成了一个巨型智力库,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江华瑶族自治县艰苦办学、重教兴教的扎实行动,彻底改变了昔日的落后面貌。最近,在湖南省民族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江华瑶族自治县受到了湖南省政府和省教委、民委的表扬、奖励。湖南省教委、民委还作出了《关于学习江华瑶族自治县发展民族教育经验的决定》。
(附图片)
江华县二中三室一厅带卫生间的教师宿舍楼
江华县中学主课堂教学一瞥(照片由国家民委提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