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筑起坚实的路基——津浦铁路抢修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0
第2版(经济)
专栏:

  筑起坚实的路基
——津浦铁路抢修纪实
新华社通讯员 汤汉东 尹君 新华社记者 陈宝善
7月6日,江淮地区普降特大暴雨,津浦铁路小溪河至石门山区段,再次发生3处路基大面积滑坡、坍塌。下午4时10分,这个区段的下行线运输中断。
暴雨如注。下行线路基塌陷地段在继续扩展,上行线又有2处路基出现塌方的迹象。226次客车被迫退回石门山站。全国最繁忙的津浦线“大动脉”运输中断。
情况万分紧急。赶到现场的蚌埠铁路分局领导果断决定:火速调运片石,填堵豁口,加固路基。
随着电波,一道道命令传到分局各单位。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一支由700多人组成的抢险队伍,迅速投入抢险。
当地驻军也迅速派出1000多名指战员,赶到抢险现场。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350名毕业学员,已将行李运到车站,即将返乡。当得知津浦铁路运输中断,他们立即随着抢险队伍来到现场。解放军蚌埠汽车管理学校营房遭水淹,为了“大动脉”的畅通,他们舍弃自身利益,调集了500人参加抢险。三界驻军某部通讯连接到命令,组织50人参加抢险,上车后一查,多出23人,叫谁下车也不愿意。全军模范指导员顾晓弟原定去南京军区作巡回报告,当部队接到铁路抢险命令后,他恳求上级领导特准参加抢险。
小溪河至石门山站间,路基高达17米,坡长35米。当一车车片石运来,要从豁口的基部垫起,需经一卸五移才能到达坡底。石块,小的有四五十斤,大的上百斤。抢险队伍秩序井然地排成一列列横队,从卸车到移动,将一块块石料投入塌陷的豁口。经过20多个小时顽强拚搏,上行线于7日22时45分恢复通车。
当北上的226次旅客列车缓缓通过时,旅客纷纷挤向窗口、探出身来,高呼:“向铁路职工致敬!”“解放军万岁!”有的旅客抛下香烟、饮料,向抢险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紧接着,已奋战一昼夜的铁路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又冒着大雨立即投入了下行线的抢险工程。铁道部副部长傅志寰、上海铁路局党委书记邓金华、蚌埠铁路分局党委书记王金堂,跻身投入抢险队伍中,和大伙儿一起卸石料,堆砌路基。蚌埠大修段的300名职工,第一批奔赴抢险工地,最后一批撤离现场,连续苦战两个昼夜,困了就躺在路基旁打个盹,人人熬红了眼睛。当工地剩下最后一道加固基底的工序时,解放军指战员劝他们下去休息,但他们坚持让解放军同志先撤离工地,直到夯实最后一块基石。
又是一个昼夜。8日21点10分,下行线塌方地段终于被填平,中断了52小时的津浦铁路恢复全线通车。
整个抢险工程,共堆砌石块5000多立方米,修复的铁路托负着满载货物和旅客的列车来往穿梭。军民团结奋战,筑起了通往社会主义祖国四面八方的坚实路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