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乌兰巴托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0
第7版(国际)
专栏:

  乌兰巴托新貌
巴塔尔仓
蒙古人把乌兰巴托市称作蒙古的橱窗,把洁白如云的蒙古包看作该市的传统象征。外国人又称之为“毡包之城”。
在七月十一日蒙古人民革命七十周年前夕,乌兰巴托市市长额奈比希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他说,七十年前,这里除几座寺庙外,仅有几家商铺和小型作坊,更多的是无异于牧区的蒙古包。
现在,乌兰巴托市的人口达五十七点五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工业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全市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半年内所创造的产值就相当于一九八○年全年的产值。裘皮服装、山羊绒和驼绒制品、地毯以及皮革制品等传统产品,以其设计奇特、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名闻遐迩,成了该市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乌兰巴托市的大规模改建工作始于一九六一年。经过三十年的修筑,老城焕然一新,新区拔地而起。登上市南山头,城市风光尽收眼底。远处现代化建筑物栉比鳞次,错落有致。六十年代以来,这里建起了带有商店、影院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在内的十多个新住宅小区,目前全市百分之六十的人已住进现代化公寓式住宅,人均住房面积达六点二平米,每年新建投入使用的住宅面积达八点五万平米。然而,在现代化楼群中,灿若繁星的蒙古包仍处之安然,绝无苍凉和孤寂之感。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把这个民族最古老的文明与现代化的气氛结合一体。额奈比希市长说,蒙古包是民族传统的象征,都市的点缀,蒙古人永远不会把它视为俗陋之物。乌兰巴托市的市政建设,今后也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没有蒙古包也就不称其为乌兰巴托,也就没有资格作蒙古的首都。
蒙古政府一向重视教育事业。乌兰巴托市现有七所高等院校,学生一点二四万人。中等专科学校十五所,学生一点一万人。职业技术学校十四所,学生一点三三万人。十年制中学一百所,学生十一万人。据统计,乌兰巴托人平均每四个就有一人在学校上学。
这位市长告诉记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这里出现了趋之若鹜地唯西方之趣味与观念是从的倾向,物的诱惑使人们在心里失重中感到迷乱,长期封闭的草原城市失去了往昔的宁静。近来情况正在变化,人们越来越普遍地尊重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以穿着而言,前胸后背写上英文字母的套头衫早已失去稀罕效应。蒙古人自古以来喜爱的红绿色彩,着装宽松,现在又在年轻人中时兴开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还穿起了蒙古袍。
乌兰巴托市宽广整齐,风景秀丽。博格达山莽莽苍苍,图拉河川流不息。夏日夕阳中,城市上空的鸽群飞翔自如。野鹿从山上跑到河边饮水,甚至漫步城内居民区。宁静的大街两旁,树木茂盛,散发出阵阵清香,路灯的五彩光影,使城市变得更加妩媚动人。
当谈起近几年的改革和对未来的向往时,这位踌躇满志的市长眼里顿时放射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光芒,他说,改革触及了生活中的某些敏感层面,但既然封闭的国门被打开了,那么只有面对现实,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借鉴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开始一次新的历史航程。他坚定地说,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走上创造的坦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