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迟效”实事也要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0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迟效”实事也要办
张安生
江南名镇盛泽,在今夏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又一次遐迩闻名:当周围许多村镇变成一片泽国时,地势低洼的盛泽反而安然无恙。原因在于,早在一九八五年,该镇就将四点七万亩农田分成八大块,筑起圩堤包围起来。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镇里又集资数百万元建起牢固的环镇水利设施。
闻之,我不禁喟然感叹:这真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但转念又想到一个问题:假如没有今年这场特大洪涝,这桩好事、实事岂不默默地在那里沉睡么?
这几年,一些地方的领导确实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不少实事有两大特点:一是影响大,叫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二是见效快,大多“当年投资,当年受益”。而办水利方面的实事,这两大特点都难以充分体现。河道疏浚得再深,藏在水底下有谁知道?堤坝筑得再牢,也不如竖一幢大楼那么引人注目。最叫人吃不准的是,耗费那么多财力和人力搞水利工程,假如三年、五年不发大水,老百姓会感谢你么?上级领导会重视你么?就算将来有一天大水来了,我早已不在任了,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原来,在某些人心目中,哪些实事要办,哪些实事不办,与能否立见效应大有关系。于是,架桥、铺路、盖楼、建馆等“速效”实事大受青睐,水利以及环保、教育等“迟效”实事之被“冷落”,也就不奇怪了。
实事,本来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不管“速效”和“迟效”,都要热心去办。
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人,是耐得寂寞的,并不计较现时的名利得失。只要对人民有利,便默默地去做。有时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惜以“埋没”自己的政绩为代价,甘愿做“基石”。而事物的辩证法总是这样:越是耐得寂寞,就越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要想知道我们今天做的事是否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妨去问一问四川的都江堰,杭州的白堤、苏堤,以及蜿蜒在黄海之滨的范公堤。虽然李冰父子、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的时代还没有“办实事”这个词,但它们却告诉了我们——实事的真正效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