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华夏宝库 古都明珠——陕西历史博物馆巡礼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华夏宝库 古都明珠
——陕西历史博物馆巡礼之一
本报记者 陈兴贵 孟西安
陕西,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地上地下文物古迹荟萃,堪称“天然历史博物馆”。全省目前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3.5万多处,馆藏文物五十六万件(组)。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文物分散堆放在各县和乡镇的简陋文物库房里,有些甚至袒露在荒野,遭受风吹雨淋。
1973年,周恩来总理到西安碑林博物馆视察,目睹狭小的展室和简陋的设施,得知还有十多万件珍贵文物堆放在阴暗的库房里不能展出,当即指出:“陕西文物很多,展室狭小,在适当的时候新建一个博物馆”,并具体地说,“陕西建设新的博物馆,地址选在大雁塔附近。”
改革开放,把建馆的议题推上了日程。国家投资1.44亿元。这一工程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1987年7月1日正式动工。
经过4年夜以继日的施工,陕西历史博物馆出现在人们面前:重檐飞甍,白墙黑瓦,古朴典雅。郭沫若生前书写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镌刻在巨型花岗岩石匾上。
“仿古而不泥古,继承而又创新,是我的追求目标”,陕西博物馆的设计人、荣获全国设计大师称号的女建筑师张锦秋向记者介绍。她曾设计了名闻遐迩的青龙寺、唐华宾馆、唐代艺术博物馆、华清池汤池遗址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仿唐建筑。这次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她说不能再搞“仿唐”建筑,而要设计出“具有浓郁唐代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记者由此发现了博物馆建筑的主要特点:在布局和体型上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征;在建筑上吸收了唐代建筑雄浑、质朴、轩昂、洒脱的风格;在馆门、殿堂和崇楼等主要部位上,采取传统的大屋顶,坡势平缓,出檐深远,翼角舒展;椽子、斗拱、柱枋等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既有力度又坚固;为了表现现代审美意识,建筑上还采用大玻璃、大墙板,突出了大体块的虚实对比;在色彩上一反传统古建雕梁画栋的做法,采用黑、白、灰、茶的淡雅明快色调,同时配有古风石刻和绿地,从而使整个建筑群既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神韵,又焕发出清新的时代气息。人们来到这里,可以体味到“自古秦中帝王都”的博大闳放的东方风格,又可领略西方雕塑的美感。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博物馆的现代化设施。博物馆负责人尹升平和杨培钧介绍说,陕西历史博物馆不仅是珍藏和展示祖国文物的宝库,而且兼具文化交流、教育服务和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全馆占地七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点五六万平方米,可珍藏三十万件各类文物。在文物库,有空调系统、电气系统和严密的防火、防盗系统;在文物档案、资料管理、经营管理和科学研究上,都实现了计算机化。
来到学术报告厅,光线柔和、设备先进舒适,还具有六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功能;步入壁画库,人们顿觉湿润阴凉,原来这里保持着古墓中的温湿度,上千平方米唐墓壁画珍藏在无紫外线照射的二十二块立式大木匣中,按动电钮,可以将任何一块木匣调出,供参观研究;在安全中心,记者还亲眼看到工作人员在监视着全馆八个场所的闭路电视屏幕,如有异常的音响或画面,可以立即报警,同时视频复印机可以把异常画面拍摄复印出来,上面还有准确的时间记录……
“华夏宝库,古都明珠”,这是人们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赞誉。比利时一位省长惊羡地说:“单就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和功能来说,都可与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馆相媲美!”日本京都市书画家代表团参观后留言道:“我们回去后一定告诉更多的日本人,让他们到中国参观这雄伟壮丽的现代化博物馆。”(附图片)
中外观众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