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内蒙古兴建牲畜“温饱工程” 三十八个基地旗县牲畜存栏数创历史最高水平,肉、奶、毛大幅度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内蒙古兴建牲畜“温饱工程”
三十八个基地旗县牲畜存栏数创历史最高水平,肉、奶、毛大幅度增产
本报讯 4年的防灾基地建设,使内蒙古畜牧业开始了由被动抗灾向主动抗灾、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的重大转变。一批牲畜“温饱工程”保证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最近,记者在辽阔的内蒙古西部草原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场被用铁丝、石块围拦起来,成了牛羊的“禁区”。这种50年代就提倡建设的草库伦,过去发展缓慢,而近4年迅速发展到1500多万亩。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场面积和牲畜头数均居全国首位。可是过去防灾能力差,每遇冬春枯草期和雪、旱灾害,牲畜大批死亡,畜牧业增减基本上靠“老天”掌握。国家几乎年年要发放救济款。
从1987年开始,自治区政府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们将救灾款变成建设款,在38个易受灾的旗县开展以解决牲畜“温饱”为中心,以水、草、料、棚、加工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基地建设。4年来,38个基地旗县共围拦草场1100多万亩,改良草场630万亩,建饲草料加工厂2300多个,打牧业用井1.7万多眼,新增灌溉面积18.2万亩,建设牲畜棚圈1.5万座。这些工程使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努图克,1982年一场大雪造成2万多头牲畜死亡。今年4月,这里下的雪比1982年的还大,但牲畜基本上没有损失。这些旗县的仔畜成活率也普遍提高。
防灾基地建设促进了畜牧业发展,牧民生活水平也随之逐年提高。去年底,38个基地旗县牲畜达到2500多万头(只),比建设前增加387万头(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大牲畜和羊出栏率达到31.4%,商品率达到20.7%。肉、奶、绒毛等主要畜产品产量都大幅度提高。
内蒙古防灾基地建设注意调动牧民的积极性。4年来全区共投资1.9亿元,其中牧民投资占60%以上,投工2000多万个。许多牧民为了争取上项目,把准备盖房、买高档消费品的钱拿来搞建设。各地还把防灾基地建设同商品基地、服务体系、家庭牧场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发挥总体效益。目前,38个防灾基地旗县已建设畜牧业商品基地、出口基地22个,畜牧技术服务中心10个,家庭牧场1.3万个。
                  (高保生 金梦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