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治淮委员会确定消除淮河流域内涝方针 治淮工作将由点线治理扩展到面的治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2-13
第2版()
专栏:

治淮委员会确定消除淮河流域内涝方针
治淮工作将由点线治理扩展到面的治理
治淮委员会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在蚌埠举行淮河全流域性的消除内涝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水利工程干部与农民代表共三百人。这次会议标志着治淮工作今后将由点与线的治理扩展到面的治理,开始了治淮的一个新阶段。
淮河流域的内河河道本来狭小,汛期雨量又很集中,加以一九三八年黄河泛滥以后,各河沿岸的排水系统绝大部分淤塞,在淮河洪水时期,往往因洪水宣泄不及,造成平原地区严重的涝灾。治淮工程开始时,由于淮河洪水对全流域的威胁最大,所以首先解决防洪问题,兼顾排水,有重点地整理河道和培修堤防。两年来,事实证明这个治理方针是正确的,淮河流域“小雨小灾”的情况已基本消除,
“大雨大灾”的情况也减轻了。拿安徽濉河流域来说,今年汛期雨量和一九四九年相等,但是今年涝灾面积已减少一半多。治淮工作现在已有两年基础,积累有不少施工经验和勘测资料,培养出相当数量的技术干部和行政干部,因此有力量进一步较普遍地解决全流域的内涝问题。
这次会议曾全面地研究淮河流域内涝情况,认为淮河流域整年雨量仍不够农田需要,平原地区在汛前常常缺水。因此,会议确定除涝的方针是以蓄水为主,某些地区可以蓄泄兼筹,会议根据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法,归纳为:(一)在各河上游山地和地势较高地区,采取造林、栽草、造谷坊、梯田、修堰坝、作水库,以及全面进行深耕、挖沟和推行畦田耕作法等办法,使降下的雨水全部或大部为地面吸收,以减少地面径流,减少中下游的水量;(二)在一般地区,蓄水和排水并重,高处以蓄为主,低处建立排水系统,控制排水沟口,使能排能蓄,便于抗旱;(三)低洼地区可挖沟抬田,建立沟洫圩田制度,利用沟洫洼地蓄水,或改旱田为水田。
这次会议对消除内涝工作的步骤和领导等问题也作了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内涝工程非常复杂,和广大群众关系十分密切,必须使除涝成为群众性的运动,才能保证工作做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