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英国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1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来鸿征文

  英国见闻
郭春远
苗苗:
3月4日伦敦时间凌晨3时45分,我操着一口只有我自己才能听懂的英语,在希思罗机场走下飞机。我是应设菲尔德大学医学院邀请前去做研究工作的,英方给我预定的航班需从希思罗国际机场换到国内机场,然后再去曼彻斯特。在机场换乘处和服务员小姐边说边用手比划,我想她肯定会想办法让我到国内机场的。但这位小姐见我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便不耐烦地用手往前一指,不管我明白与否,一口气说了近一分钟速度极快的英语。待她说完,我所讲的英语连我自己也听不懂了,顿时手足无措,出了一身汗。
此时,身后突然传来了一声亲切的问候:“哈罗”。循声望去,只见一中年男子向我挥手,示意我过去。他对我说着极其简单的英语:“曼彻斯特?跟我来。”他看我听明白了,非常高兴地拍了一下手。我的心情也顿时松弛下来了,听力似乎也恢复了。他告诉我他叫马丁,也去换机,和我同路,问我是否愿意先喝杯咖啡,并诙谐地说英国的咖啡质量不行,喝下去起镇静作用。喝过咖啡,马丁跑前跑后地为我忙。由于我的行李较多,每过一个“关卡”,他都帮我搬来搬去,我看见他不时地用手绢擦汗。清晨6点多钟来到了登机口,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他并不去曼城,而是换乘另一个方向的飞机;他只是对机场小姐的做法不满,似乎觉得英国人做错的事应由英国人来补偿。
到达设菲尔德不几天,我意外地收到一张印有中南海画面的明信片,上面还醒目地贴了一张中国邮票,仔细一看方知是马丁寄来的。我当时身处异乡,举目无亲,看到他的信就像收到国内亲人的来信,眼泪止不住地涌了出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得到英国朋友热情帮助时,耳边总情不自禁地响起马丁亲切的问候声:“哈罗,跟我来。”
英国人的节约精神也给我深刻的印象。我来后,只发给我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我原以为他们对“老外”欺生,后来我发现连老板的本子也是用完旧的再换新的。有一次老板的笔记本找不到,启用了一个新的,几天后旧本找到了,他把没用过的纸撕下来发给每人两张做草稿纸。有人不屑一顾,他便半开玩笑地批评说:“某些人在接受支票时从不这样”。搞得那些人很不好意思。有一次,我的圆珠笔不出油了,找秘书去换。她在一张旧复印纸上划来划去,看真的不出油,又在一张软纸上使劲划,圆珠笔居然被她搞得又能用了。她把笔还给我,还打趣地说:“春远,我的运气可从来没这么好过呀。”我无奈地接过笔,正当转身出门时,她突然又叫住我,有些抱歉地说:“我的笔好用,给你,把你的给我”。在英国,计算机很普遍,他们写文章、做演算以及实验结果等全部存入电脑,定稿后才用打印机整齐地打印出来,很节约纸。但是在洗手间、厕所及各种洗手池旁,大量高级卫生纸随意取用,没人节省。我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公共用纸的经费由国家出,是“大锅饭”。有不少穷学生都去公共场所收集卫生纸用。我真没想到在英国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竟然也有“旱涝保收”的地方。
大部分中国人都有思乡病,尤其是刚来的头几个月。可是说来也怪,中国人天生有耐性。我向别人讨教,几乎每人都有自己开心解闷的方法,可以说是无师自通。我很喜欢唱歌,一盘从国内带来的流行歌曲伴奏带,唱了无数遍。开始还有些约束,后来便引吭高歌了。终于有一天住在隔壁的伊拉克邻居怒气冲冲地找上门来,用阿拉伯语大叫一番,我赶忙请他用英语赐教,不料他愠怒之后竟笑而不答,扬长而去。第二天他告诉我,来英国后他感很孤独,能和我说几句阿拉伯语心里舒畅多了。我茅塞顿开,原来思乡是世界性的通病。我的另一个乐趣便是每周一次上街买菜,你可以用中国人的眼光去看西方的商品世界,但每一次采购都使我想起故乡北京。走进超级市场,我总希望能找到北京的个体户、倒爷。吃着三明治,觉得不如包子和炸油饼,喝着保鲜牛奶,觉得不如豆浆好,甚至觉得威士忌还不如二锅头好喝。其实,我心里最清楚,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因“梁园虽美,毕竟不是故乡”。
  祝夏安!
                       春远
                      于设菲尔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