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难忘的情——写在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上映的时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2
第8版(副刊)
专栏:

  难忘的情
——写在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上映的时候
刘思齐
我不愿再回到让人想起就忍不住痛哭的日子。
我曾想,在心中建起一扇坚固的铁门吧,把这些悲痛紧紧地关在铁门里。但是今天,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却砸碎了我心中筑起的那扇铁门,几十年来淤积在心中的情感,终于像决堤的狂涛,汹涌澎湃向我扑来!已经结了痂的伤口又被撕开了,随之淌出来的是汩汩的鲜红的血!
那时真是度日如年哪……
屈指数来,岸英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0年了,爸爸离开我们也将15周年了。他们都走了。每当想起岸英的牺牲,他走得那么仓促,那么突然;想起爸爸的悲痛;想起爸爸为了延迟我的痛苦的到来而默默地折磨自己;想起我每次见到爸爸,从他对我的关怀和看我的眼神中,我越来越担心岸英的安危,我的猜疑,我的恐惧……眼泪就会无声地流下来。
影片中,爸爸在获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曾回忆了岸英那短暂而又奋斗的一生。爸爸的最后一句话是“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一看到这里,一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便沿脸颊滚滚而下。我深深地体会到“毛泽东的儿子”在岸英心目中的分量。他爱他的爸爸,同时他也爱他不止一次地赞誉为伟大母亲的妈妈,他将他对母亲的爱全部倾注到了父亲的身上。
他对爸爸的爱是双倍的。
他爱爸爸,他更敬重爸爸。
他觉得作为爸爸的儿子,他不能玷污“毛泽东”这三个字!他从来是以“毛泽东的儿子”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在他写下的日记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愧对‘毛泽东的儿子’”的自责。“毛泽东的儿子”这一特殊的身份对他来说,并不是搞特殊化的优越条件,而是成了他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严格要求自己、追求上进的动力。
爸爸和开慧妈妈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1930年,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开慧妈妈。反动派向开慧妈妈提出,只要她申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立即释放她。在生与死的面前,开慧妈妈勇敢地选择了死亡。
开慧妈妈牺牲后,爸爸在给家中的信里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表达了他对开慧之死的深沉的悲痛。1957年,在开慧妈妈牺牲27年后,爸爸又写出了闻名遐迩、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句“我失骄杨”便深深地道出了爸爸怀念开慧妈妈的沉痛心情。直到1962年岸英的外婆去世时,爸爸在提到开慧妈妈时,还充满感情地称她“我的亲爱的夫人”。
开慧妈妈被捕时,8岁的岸英被反动派顺手牵羊地一同押送到长沙,关进了监狱。岸英就在狱中陪伴着妈妈度过了那段最艰难最残酷的最后日子。开慧妈妈临就义前,小小的岸英紧紧地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痛哭失声。他幼小的心灵已清楚地意识到这就是与妈妈的永诀。敌人凶狠地掰开了岸英的那双小手,就在岸英的眼前,把妈妈押到刑场去了。母子的生离死别就是现在也让人不忍想象下去。母亲的牺牲在岸英的幼小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一段经历是岸英坚定革命人生观的基石之一。他后来勇敢地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一直打到了柏林,在抗美援朝中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爸爸是很爱岸英的,除了喜爱岸英的刻苦向上,机敏、勇敢……还有一条,就是开慧妈妈的最后时刻是在岸英的陪伴下度过的。爸爸感到岸英曾在精神上给与了在狱中即将离开人世的开慧妈妈巨大的慰藉,而岸英自己也在小小的年纪便承受了不该是孩子承受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磨难。
岸英牺牲后,我总感到岸英走得太早了,他还没有享受到人生就走了。爸爸为此不止一次地开导我,也是教育我。爸爸说:“人的一生有长有短,人在世上不在于活得长短,重要的是要对人民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爸爸还对我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近几年我两次到朝鲜,“毛岸英”这个名字在朝鲜几乎是家喻户晓。每一个与我握手的人都是紧紧地、紧紧地握着不放,许多许多的人都是含着眼泪望着我问:“你为什么现在才来?”就连志愿军烈士陵园所在地的郡的负责人在我扫墓后也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一再问:“你为什么现在才来?你为什么现在才来?!”看管烈士陵园的一位老人,在我们扫墓时久久地等在陵园的台阶下,为的是要见我一面,当他见到我时不禁老泪纵横,拉着我的手泣不成声地说:“你放心,陵园我会好好照顾的,我已经照顾了它几十年。”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怀念着岸英,呼唤着他的名字,怀念着这位为朝鲜人民而献身的烈士,也怀念着为朝鲜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儿子的伟大父亲。
感谢《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是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将主席那深厚的父子情、夫妻情、父女情、战友情以及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极其丰富的感情世界的普通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