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细微之处看“福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3
第2版(经济)
专栏:

  细微之处看“福津”
本报记者 江世杰
天津市合资企业福津木业有限公司的许多事情让记者大感意外。
它管理机构精干:从合资前的29个部门精简为7个部门。
它效益明显:与合资前相比,胶合板最高日产量提高了5倍多,产品合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单耗原木由2.8立方米降低为2.13立方米;合资前每月亏损50万元,合资后马上开始盈利,到今年6月底,试生产11个月已盈利555万元。
更让记者大感意外的是——
    一支歌曲
“福津”总经理室的路秘书告诉我:合资11个月来,凡是员工开会,特别是在有合资双方人员共同参加的活动中,人们会有板有眼地唱起一首名叫《当我们同在一起,其快乐无比》的歌曲。这歌声让人感到,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那么融洽。
第一次唱这支歌是试生产前夕。那天,外方副董事长杨美琪女士,落落大方地站在500来名员工面前,挥动手臂,放开喉咙,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歌词、教唱曲谱。刚开始,许多员工不好意思张嘴,当他们看见中方副总经理王志忠也在认真学唱时,慢慢地放开了嗓门。
杨美琪女士祖籍湖北,生在香港,长在台湾,定居美国后经营木业生意10多年。在她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经验,都有良好的体现。“福津”是她在国内合办的第2个企业,她觉得,要想把它办好,首先在于与中方员工在最短的时间里求得相互间的融洽、信任。杨女士的这种努力很快就收到效果:不管是在车间,还是在食堂,在“福津”的任何一个地方,中方员工碰见了“杨董”,都会热情问候,或亲切交流,或当面提出事关公司的建设性意见。
    一张小报
每月1日和15日的下班时刻,“福津”大门口就出现一种特有现象:鱼贯而行的员工们,依次从门卫手中领取一张油印小报,谁也不肯漏过。
这张去年10月1日问世的小报叫《福津之声》。当时,员工已经超过800人,实行昼夜三班倒。杨美琪与王志忠商量:除非全面停工召开会议,否则全体员工很难聚在一起。既然“福津”是全体员工的“福津”,就应该想办法让员工及其家属尽量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他们决定由总经理室编一份小报,作为公司领导与广大员工沟通思想、增进理解、活跃生活的一块园地。不久,他们又特别关照:报上公布处罚事例时,一律只提姓氏不提名字,以减轻受处分员工的心理压力;每一期都刊登一个谜语,组织猜中的员工抽奖,发给小纪念品。从今年第2期起,杨美琪女士又自告奋勇,设立以她英文名之缩写命名的“MKY专栏”,她用女性的细致观察和颇具文采的笔调,祝贺员工的进步,谈论“福津”的未来,介绍外国同行的先进之处,传播世界木业的最新信息……
    一次处罚
今年1月底,胶合板工厂王副厂长的母亲病逝,王志忠副总经理去他家慰问,他提出在3天丧假之外再请假4天半,并借用公司一辆汽车,把母亲的骨灰送回老家去。王志忠同意了,但王副厂长却未按规定去人事部正式办理请假手续,而且使用公司的汽车也超期两天。知道这件事情的一些员工,心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按照公司订立的规章制度衡量,王副厂长丧假外的休班应算旷工,王副总经理对此也负有领导责任,都该受到处罚;另一方面,又于心不忍。这“二王”确实是“福津”的有功之臣啊!就拿王志忠来说吧,自从酝酿合资以来,他就没有休息过星期天,每天早来晚走,生产指挥和思想工作两副担子一肩挑,连杨美琪副董事长也多次感叹:王副总是一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合作伙伴!
事情的结果出来了,今年第3期《福津之声》的《处罚事例》栏这样写道:1,扣负有领导责任的王副总1月份效益工资的50%;2,王副厂长的4天半休班按缺勤计算,扣1个月效益工资,个人支付司机的工资及出差补贴46.16元。对此,一些员工议论开了:看来,在我们这里,高级职员与普通工人在规章制度面前是平等的!
    一回招聘
今年4月1日的《福津之声》,加花框登了一则“招聘启事”:根据销售业务发展的需要,公司决定在员工中招聘业务人员两名,条件是能吃苦耐劳,能适应长期在外……
员工们悄悄议论开了。有人说,这选拔干部的事情,历来是领导说了算,肯定早就内定了。4月19日,由杨美琪和王志忠主持,对16名报名者进行了初试,留下了7名得分多的。4月26日进行复试,当场评分、当场公布,得分居前两名的徐祥和、张欣,堂堂正正地由工人变成“福津”的管理人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