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大连市是怎样缓解乘车难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2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台

  大连市是怎样缓解乘车难的?
本报记者 郑德刚
公共交通犹如城市的动脉。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动脉”严重硬化。有的城市,从清晨到傍晚,一辆辆塞得满满的公共汽车喘着粗气,伴着不时可以听到的抱怨声和无可奈何的感叹声,把乘客输送到四面八方。离工作地稍远的人们,一年四季,每天花个把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挤公共汽车。有的城市,群众一等公共汽车就是好长时间,有时还等不来。广大群众乘车难的滋味,可谓一言难尽。
但也有例外,前不久记者在辽宁大连市数日,每天乘公共汽车奔波采访,却感到方便。
大连是中外闻名的港口、工业和旅游城市,仅市区人口就有160多万人。自1984年实行对外开放后,市内公共交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外埠来观光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加之当地居民乘车频率加大,新增加的一点公交车辆不仅统统被“吃”进去,而且“乘车难”问题还日趋严重。
难呵!坐车的人难,一封封反映信如雪片般飞向各有关单位;管车的人也难,心急火燎地一趟趟找市领导人诉苦。
治疗“城市动脉硬化”,最直接有效的药方是增加运输工具。但开药方容易,取起药来却相当难。靠政府投资,由于财力紧张,市政府每年仅能投资购置30台客车,还抵不上公交系统原来的800辆公共电、汽车的更新车数;靠公交部门自己投资,如有这份财力,也早就不用发这个愁了。
有关部门在艰苦寻觅解决大连乘车难的办法时发现:近几年,很多企事业单位为解决本单位职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纷纷投资购置大客车。这部分车辆除每日早晚个把小时接送本单位职工外,其他时间则闲置。
一面是公交车辆严重不足,难以开辟新线;一面是各单位自备大客车大增,而车辆利用率又比较低。这中间大有文章可做。说服、动员,走东家串西家,大连市有关部门使出浑身解数,利用种种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车辆“业余时间”投入到公共交通中来。
1988年初,经大连市政府批准,全国第一家公交联营企业——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诞生了。同年3月,由13个单位的25台大客车参加运营的联营1路开通了,开通不久,日客量即达5万人次。到目前为止,该线路参加运营的车辆已增加到40多个单位的75台车。开线至今已累计行车500万公里,载客4000多万人次。经过几年的发展,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已组织了132个单位的300多台大客车投入运营(其中含新购置的公交型客车184台)。先后开辟的8条全日运营线路,约占全市公交线网总长的1/3,日载客量20余万人次,几年来累计载客达1.1亿人次。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社会效果又当如何?大连日报社群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打联营公司成立以来,群众反映乘车难问题的来信逐年减少,现在已基本没有了。大连市公共交通联营公司负责人隋悦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大连市,国家开辟一条30辆客车的公交线路需投资300—500万元,如再解决职工住房等问题,包袱就更重了。而组织社会车辆开辟同样规模线路,城建费只需补助20万元。除此之外,社会办公交国家无后顾之忧,社会车辆开辟公交联营线路经营上自负盈亏,亏损国家不予财政补贴,其后方运营维修设施,职工住房医疗等福利亦由参营单位承担。这就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大连市已开辟8条公交联营线,累计已为国家节省资金约4000万元。
大连市为解决群众乘车难局面下的这副“药”,确有它的不凡之处。对此,建设部城建司汪光焘司长评价说:“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已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城市公交独家经营的旧格局,转变为社会投资投车办公交的新格局。它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当前公共交通多家经营、统一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大连的“城市动脉”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大连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并准备继续走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