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大荔县雷北村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3
第1版(要闻)
专栏: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大荔县雷北村掠影
本报记者 孟西安
在陕西省大荔县雷北村村东的老崖头上,极目远眺,黄河像一条巨龙,滚金泛银,自东北天际飘然而来,又向东南方向翩然而去,好似在茫茫的河滩上打了个“V”字。
“黄河在我们这儿拐了个弯!”全国劳动模范、雷北村党支部书记张有耀指着村子,兴奋地对我说:“俺们村也发生了历史的转折!”
果真,一幅热气腾腾的景象展现眼前:村东,崭新的教学楼;村中,耸立着高大的水塔;村南,棉纺厂和棉籽榨油厂热气升腾;村西和村北,一幢幢新颖美观的农家楼房,鳞次栉比……好一个渠水环绕的雷北村!
15年前,记者曾来过这个村采访。阔别重逢,今非昔比。
多少年来,雷北一直是渭北旱原上一个苦涩的村子。庄稼无水不打粮,人要吃水靠到崖下黄河里挑。“眼望黄河向东流,雷北吃水贵如油”,村民的两只手捂不住一张嘴,许多男人娶不起媳妇。
今日雷北变化令人惊讶!与1976年相比,1990年全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增长200倍;全村年工农业总收入达1872万元,增长34倍;人均年纯收入达1441元,增长15倍,粮食平均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我们走进村民王民生家。二层楼房设计合理,庭院宽绰明亮,令人驻足赞叹。张有耀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实际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棉田面积,同时实行粮、瓜、菜间套,利用崖坡和河滩发展苹果和水产,利用本地资源,创办起榨油厂、棉纺厂等企业。
村里柏油马路直达县城、省城。昔日蜷缩在旱原上的土屋矮房大都被幢幢新楼所替代,农民相继搬进了明亮舒适的新居。村里还安上了电话总机,第一批48户先装上了电话。
然而,雷北村最深刻的变化还是人的观念变化。改革开放兴起的商品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就像引上旱原的黄河水一样,源源注入人们的心田。过去人们满足于和土坷垃打交道,如今也过黄河,出潼关,坐火车,乘飞机,走南闯北觅财源,有的还西装革履,撇着“醋溜”普通话和人家洽谈生意。文化知识受到重视,村里花26万元新修了学校,花32万元盖起了文化科技楼和技术学校。
变中也有不变。“就像黄河奔向大海一样,全村干部群众坚信党的领导的信念不变,奔社会主义的目标不变。”这是张有耀的肺腑之言。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党支部连开了三个晚上的会进行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实际出发,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在发展家庭经济的同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去年以来,有人担心“归大堆”,党支部又明确宣布:黄河水不会倒流,承包制不变,又给大家吃了颗“长效定心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