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胜利来自非凡的革命胆略——纪念中原突围45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3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胜利来自非凡的革命胆略
——纪念中原突围45周年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这个光辉纪念日之际,正值揭开全国解放战争帷幕的中原突围45周年之时。重温这段历史,使我们倍加深切地联想到:中原突围之所以为解放战争全局赢得了伟大胜利,固然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则来自于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非凡的无产阶级革命胆略。正如当年率部突围的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所深刻指出的那样:“中原突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党中央、毛主席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能胜利地突出敌人的重围和创建新根据地,这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是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行动的,是有准备有计划的战略牵制和转移”。
45年前的1946年6月,中国进入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紧要关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曾经努力争取用和平方法,建立一个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但国民党蒋介石的方针却是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否则用武力加以消灭。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国民党蒋介石经过长期准备,又一次向共产党所领导和团结的革命力量,向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开动了战争的机器。这时,国民党拥有总兵力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00万人,有45个美械装备师,还占有3.39亿以上人口和7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并控制了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我们党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正规军60万人,仅有1亿多人口和2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解放区。蒋介石依仗军事和经济上的明显优势,决定使用全部正规军的80%,即193个旅(师),158万人的兵力,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向我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并将进攻的突破口选在中原,阴谋于6月26日开始大举围攻、7月1日发动总攻,像制造“皖南事变”那样“一举包围歼灭”中原我军,进而发动全面内战。
面临着强敌压境,是束手就擒,还是挺起胸膛迎接挑战?是软弱、退让,还是坚决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以无产阶级非凡的革命胆识和胆略,进行了历史性的伟大选择,作出了中原突围的战略决策,点燃了威武雄壮的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火。这种非凡的革命胆识和胆略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注中原,依据中原解放区的特殊战略
  地位,不断地从这里的敌我态势来考察全局,深刻指出:中原内战的爆
  发,必将成为全面内战的起点。
中原解放区,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我们党在鄂、豫、皖、湘、赣5省创建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由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由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嵩岳)军区部队,以及冀鲁豫军区水东区部队,在桐柏地区胜利会师,组成了以李先念为司令员、郑位三为政治委员的中原军区,成为全国6大作战区域之一。在蒋介石磨刀霍霍,准备全面内战的情况下,针对国民党控制华北、抢占东北、独占华东的企图,我党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其部署是巩固华北、夺取东北,坚持华中。根据这一方针,同时也为了表明和平愿望,我党我军主动地让出了南方几块根据地。这样,在全国战略布局上,就形成了以东北解放区为后盾,以陕甘宁、晋绥、晋察冀解放区为依托,以山东、晋冀鲁豫解放区为基本战场,以华中、中原解放区为左右前哨的向南防御体系。而位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解放区,其战略地位既突出,又重要。它如同一把尖刀插在蒋家王朝的心脏,成为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腹之患。而且国民党屯驻于中国西南边陲后方的占总兵力51%强的部队,要东进、北上、南下,开到准备发动内战的前线,中原又是其不可逾越的第一道障碍。正如国民党军事当局当年所深感忧虑的那样:中共踞此,“可北出黄淮平原,以扰中原;南下武汉,以窥两湖;西进随(县)、枣(阳),可控荆(州)、襄(阳);并可切断我平汉路中原之大动脉”。因此,蒋介石把发动全面内战的首要目标确定在中原。
“中原逐鹿,谁主神器!”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就在中原战略要地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夺战。日本刚宣布投降,蒋介石就发动了夺取武汉及其外围地区的进军;我党中央针锋相对,指示新四军第五师及随后组建的中原军区发起了桐柏战役,以反击国民党军的进犯。停战令下达后,蒋介石背信弃义,陆续调集30万大军,将我中原部队压缩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狭小地带,实行围困,伺机歼灭。党中央以气吞山河之势,指示中原部队顽强坚守中原前哨阵地、甚至准备付出重大代价。在此期间,因形势变化,曾经过坚持、准备转移、继续坚持的过程,也曾有过争取合法转移、准备突围等几度酝酿。但党中央的意图始终是不轻易放弃中原地区,即使是非离开不可时,也要留下足够的兵力坚持游击战争。
中原内战的爆发,必将成为全面内战的起点。对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早已洞察其奸。1946年4月29日,当获悉国民党即将向中原发起进攻的情报后,中共中央就曾发表声明,指出中原内战“是一个极端严重足以牵动大局的问题”,“如果国民党当局竟纵容国民党内挑战分子掀起中原的血战,则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认为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内战,已由国民党方面再一次发动,其一切后果均须由国民党当局负其全责。”5月上旬,周恩来亦尖锐指出:“中原战争如果爆发,必将宣告和平结束,成为全面内战的起点。”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这些声明和谈话,既是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彻底揭露和严正警告,也使我中原军区和其他各战略区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而更加提高警惕,加紧做好迎击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准备。当蒋介石悍然向我中原军区发动大举“围歼”时,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7月1日向全党全军发出开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进军令:“敌反共反人民的大内战已从26日围攻五师(指中原军区部队)开始。我即将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
  理论,清醒地分析和估计了国际国内形势,从战争开始的第一天起就满
  怀信心地断言: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初期,蒋介石凭借其暂时的军事和经济优势,狂妄地宣称:6月份,用48小时歼灭中原军区部队;7月份,用两个星期占领苏皖解放区;8月份,用三个星期打通津浦线;9月份,消灭冀热辽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关内后东北,3至6个月摧毁所有解放区。面对“黑云压城”的严峻局势,国际上有些好心人曾认为,如果我们党迎击国民党打内战,中华民族就有毁灭的危险。在国内也有些人看到国民党蒋介石军队来势凶猛,担心共产党要吃亏。
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在1946年6月19日发给各战略区的电报中,就对全面内战爆发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局面作了分析和估计,并且十分坚决地指出:“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6月28日,中共中央又向各中央局专门发出了“关于时局的通报”,用大量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政治腐败、经济欲坠、人心丧尽的虚弱本质,充分地阐明了“我党社会基础从来没有这样广大”,并列举了我解放区自抗战胜利后10个月来与日本投降之前相比已发生的五大变化:一是地区扩大了2至3倍,特别是创造了东北战略区域;二是人口增加了1.5倍;三是军队主力由分散变为集中,技术条件提高了;四是解决了或正在解决土地问题,使根据地更加巩固;五是没有了日本人,代替日本人位置的中国反动军队,不管美国怎样帮助,总比日军战斗力要差。这份“通报”还要求,要根据中央这些对时局分析的材料,在干部中作报告。
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发动全面内战,不但是依靠他们自己的暂时优势,更主要的是依靠美帝国主义的支持。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于“异常强大”、手里拿着原子弹的美帝国主义,也是一不示弱,二不退让。6月22日,毛泽东发表《为美国军事援华法案的声明》,向世界人民揭露了美国以强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7月7日,中共中央又在《为“七七”九周年纪念宣言》中,剖析了美国“企图代替日本的地位,变中国为美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反动本质,并强调指出:由于美国的支持,从而一方面使中国的反动派敢于并已经发动了内战;另一方面,决定了这场斗争的性质“仍然是全民族性的爱国主义的斗争”。正因为如此,我党领导的正义斗争,已经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解放区人民的斗争和国民党统治区城市乡村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正在联为一片燎原的怒火”;“不但在国内有全民族的联合作战,在国际也有广大的同盟军”,“美国人民和美国民主派人士已经并将继续和我们站在一起来反对中美两国的反动派。”中共中央在“宣言”中还断言:“内外反动派的反动企图是可以被打败的”,并号召全国人民,更坚强地团结起来,更勇敢地行动起来,把一切敢于挑战的反动派打回去!
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同时,结合中原地区的实际,指出中原部队不但必须战胜蒋军的“围歼”,而且是能够胜利突围的。早在给各中央局发出《关于时局的通报》的前7天,即6月21日,毛泽东主席就以中央名义专电郑位三、李先念、王震,指出“国民党危机空前广大;大城市人民对国民党极大不满,酝酿反战运动”等,介绍了时局概况。23日,在中央批准中原军区关于主力部队实施突围作战计划的电文中,毛泽东主席又充满信心地指出:“预祝你们胜利。”7月5日,毛泽东又以中央军委名义再次致电郑位三、李先念等,除肯定了正在举行的中原突围战役已取得的初步胜利之外,还作了十分简明的分析:“整个时局变化与我有利,反动派外强中干,弱点甚多。”这些关于战局与时局的指示,激励着中原部队广大指战员勇敢战斗,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随着斗争的发展,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更加系统和完善,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更加明晰。7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为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中精辟地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国外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8月,他又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这些光辉论述,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远大的眼光和宏伟的气魄,它犹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征途。
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决断,是英明的、正确的。1947年12月,当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之后,毛泽东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还回顾说:“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战争的一天起,我们就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将被断送。”
    第三,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全局在胸,依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及
  规律,及时地作出了中原突围与迎击国民党全面进攻的一系列英明决策
  和战略部署,为我军向全国解放战争进军开辟了胜利道路。
解放区的自卫战争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全国解放战争是一盘棋。而中原战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局部,是牵动全局的棋子之一。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为解放战争这局棋上的高明棋手,在运筹和策划中,始终照顾全局的各个方面,并一直把中原这着棋子摆在全国一盘棋上来通盘考虑,以造成全国支援中原、中原支援全国的解放区自卫战争的战略格局。从对蒋介石战略意图的认识,并对国民党进攻兵力布局的分析来看,我军在北线拥有战略主动权,而在南线则处于不利地位。据此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确定北线我军(晋冀鲁豫军区及山西部队)夺取“三路”(平汉路北段和正太、同蒲路)、“四城”(保定、石家庄、大同、太原)之作战计划的同时,精心缜密地制定了我南线部队的作战计划,以保证中原我军顺利突围与不受损失,争取华东、华北我军的有利地位,从而改善南线敌我之间的战略态势,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我南线作战计划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毛泽东主席亲自拟稿的中央于6月22日、中央军委于24日给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和陈毅、舒同的电报中。该计划确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山东野战军分别向豫东和津浦路徐(州)蚌(埠)段进击,着重在野战中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以华中野战军进击津浦路蚌(埠)浦(口)段;中原军区主力在豫鄂西吸引敌人,一部在原地吸引敌人。其战略意图,正如电报中所指出的:一是“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二是“这一计划可保障五师(指中原军区部队)不致被消灭或吃大亏。”这两个战略意图,充分体现了决策者全局在胸、合理布阵、统筹用兵的高超艺术。以造成我南线的几个战略集团互相策应、互相配合、“一存俱存”、“一胜俱胜”的局面。
在拟定南线作战计划的前后,毛泽东主席首先于6月19日以中央名义电告郑位三、李先念:“蒋决定大打,你处须随时注意敌情,准备突围。”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根据中央指示,加紧了战略转移的准备。6月21日,中原局致电中央,在报告了敌情之后提出:现在我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地步。原订向南突围有长江之隔,向东突围则国民党在津浦线上有强大兵力,难于达到目的;由界首附近北渡黄河则由于不能徒涉的河川很多,危险极大;较安全的,只有由豫西南向鄂中、向西突围的两条路,但这两条路因最近顽军已占我信阳、随县地区,已失去其一,如顽军最近再将应山、安陆、云梦各要点占去,则成纵队的集体突围路线完全丧失。在此情况下,部队虽还可以旅团为单位突围,但由于此种分散突围路线也不很多,可能有半数部队突不出去,特别是如等顽军部署完毕,正式向我全面进攻时再突围,则我不仅在战略上也在战术上亦处于被动地位,那个局面很难设想。因此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报告最后说明:我们认为,现在主动突围较过去虽大大困难,在突围过程中虽可能遭受一定损失,但再不主动突围,则以后更难了。毛泽东主席于6月23日以中央名义给中原局复电:“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并指示:“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6月25日,再电中原局:巧妙避开敌之打击,分途突出包围圈;如遇严重情况,则以旅为单位,分散前进;留下部队至少万人,坚持原有地区。这表明,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拟定南线作战计划的同时,对中原军区部队“向西突围”的战略转移方向,和“立即突围,愈快愈好”的时机,都作了最后选定,并对战略转移、原地坚持及其牵制任务,与分路突围的战略战术,均很明确地作了布置。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形势是复杂多变的,国民党军的进攻计划不断调整,其作战意图亦是逐步明显的。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拟定了以上南、北两线的作战计划后,于7月上旬获悉国民党军将同时向我华中、山东、豫东、豫北解放区进攻的部署,即于7月4日发出指示:“果如此,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这是我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敌情变化,及时对上述计划中的南线作战部分进行调整,将外线出击改变为实行内线歼敌的方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新的战略指导方针,则要牵动我南线各战略集团,其中也势必涉及到正在进行突围战役的中原军区部队这着棋子如何摆的问题。7月5日,毛泽东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电告郑位三、李先念:“你们任务是活动于鄂西北、豫西南广大地区,一面保存自己,同时牵制敌人,对全局贡献极大。”从而对中原突围部队提出了新的战斗任务。7月13日,我中央军委又致电陈毅、张云逸、黎玉,对“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方针,作了进一步明确的指示。此时,华中我军已根据这一方针,着手在内线立即发起苏中战役,形势的发展亦需要有外线部队的牵制和配合。故此,我党中央即于当日电示郑位三、李先念:“我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从而对中原军区主力之战略转移终点的选择,作出了新决断。这些调整,使我军在南线的作战地位更加有利,使我中原部队在南线的战略作用亦显得更加突出与重要。到7月底和8月初,坚持外线作战的我中原部队所牵制之敌,已达32个旅之多,给正在进行苏中战役的华东部队和正在进行战略展开的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以极大的帮助;但同时我中原部队承负着数倍于己之敌的重大压力,急需援助。为此,毛泽东主席亲拟电稿,于8月6日指示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陇海战役,迫使蒋介石从对付我中原部队的兵力中,抽兵东调、北援,帮助我中原部队能在陕南、豫西、鄂西、鄂中、鄂东、皖西等外线作战基地站住脚跟。并认为,若达到这一目的,“即是战略上一大胜利”。
为了能够以劣势兵力和装备,打破强大敌人的进攻,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还及时提出了在战略上要蔑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总的战略和策略思想。并根据这一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战胜敌人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以此来保证以中原突围战役为起点的全国解放战争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方针和原则的基本点是:在政治上,全党与人民群众亲密合作,争取一切可争取的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革命力量;在经济上,则作持久打算,强调自力更生,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在军事上,其作战原则一般地是运动战,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后来,毛泽东主席又以中央军委名义于9月16日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要求我军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而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并指出:“这是战胜蒋介石进攻的主要方法。”
以上三大方面,是在中国历史上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进行大决战的紧要关头,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非凡的革命胆识和胆略最主要的体现。它为我党我军从解放战争一开始就掌握住战争的主动权,并立于不败之地,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担负着迎击国民党进犯军首战任务的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王树声等率领下,履危蹈险,不负重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的战略部署,于1946年6月26日晚,开始分路举行中原突围战役,抢在敌人7月1日发动总攻之前跳出了其内层包围圈,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制造新的“皖南事变”的阴谋,使国民党军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出师受挫。紧接之后,我中原部队又在敌后创建了豫鄂陕、鄂西北两个新根据地,继续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外线战场,顽强地进行敌后游击战争。中原突围的胜利,对于赢得解放战争全局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7月15日,毛泽东主席就以中央军委名义发电指出:“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关系全局甚大”。8月,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在向团以上干部作关于整个战局的报告时也说:蒋介石“到现在打了一个多月,第一着中原他就失败了”,“蒋介石这个大失败,引起了世界的反应,说他在军事上太不行了,都说共产党真有本领。蒋介石曾狂妄地吹嘘,说中国将有‘惊人之举’,可是中原不是皖南,李(先念)、郑(位三)不是项英,所以他的‘惊人之举’就是这样惊人的失败了!”在继中原突围胜利之后,我华中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华东、华北解放区的进攻,相继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和陇海定陶战役的伟大胜利。9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以《蒋军必败》为题发表社论,指出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正是以中原突围为胜利起点,中国人民展开了震撼世界的全国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经过3年多的浴血奋战,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推翻了蒋家王朝,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最后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以无产阶级非凡的革命胆识与胆略,接受挑战,力挽狂澜的大无畏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将激励我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挺起胸膛,知难而进,为粉碎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李少瑜 张小泉 何光耀执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