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一个记者的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1
第4版(要闻)
专栏:

  一个记者的追求
本报记者 王艾生 新华社记者 池茂花
山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记者张根昌的名字,深深地印在山西观众心中。16年来,张根昌不顾体弱多病,爬高山、下矿井、趟泥水,跑遍了全省12个地(市)的上百个县,被称为“黄牛记者”。
新闻,他的生命
党的新闻事业在张根昌的心目中,占据了几乎全部位置。同行们叫他“拚命三郎”。为了抢拍新闻,他忘了吃饭,忘了睡眠,忘了休息……
1985年秋天的一个中午,他正忙着写作新闻片解说词,忽然听到一阵剧烈的爆炸声,他敏锐地感到有新闻,便跑回电视台,原来是太原市北郊区小井峪乡花炮厂发生特大火灾。他和几名记者急忙赶往现场,冒着危险,一头冲进滚滚的烟浪里,及时抢拍到了消防队员、武警部队指战员以及过路群众奋力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感人场景。
1989年春,张根昌接受了拍摄飞机投弹炸冰层的任务,乘坐一架轰炸机低飞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上空。当时雾气很大,能见度极低,雄浑浩荡的黄河,看上去宛如一条羊肠小道。飞行员建议张根昌“不要拍了”,但张根昌执意要拍,飞行员只好把驾驶舱前面安装的一台雷达拆掉,让老张把身子贴在机舱口抢拍了一组炸冰层的镜头。
张根昌天天看电视新闻,一来可以及时了解到中央的精神和国内外的一些动态,二来学习别人拍摄的长处。16年来,他共拍摄新闻5000多件,平均每月拍摄新闻26件,其中被中央电视台采用1000多件,并有《山西电网和京津唐电网联网》等16件新闻获全国优秀电视新闻奖。拍摄这么多的质量高的电视新闻片,令同行们惊叹不已。张根昌被评选为山西省劳动模范。
“咱是党员记者”
张根昌常说:“咱当记者,做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担子够重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这一点。”
张根昌穿着极为朴素,有时外出采访,被人们当成赶马车的老农民。1989年冬天,他到驻军某部报道实战演习,部队首长看到他在野外拍片冻得直打哆嗦,就让后勤部的同志拿来一件棉大衣给他穿上。拍完片子后,由于赶火车,忘了归还,穿回家里。对此事,他深感不安,第二天坐火车赶到驻军某部送还棉大衣。
许多动人的小故事,可以窥测到张根昌的善良心底。张根昌说:“只有严格律己,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才能书写好自己的历史,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
10多年来,张根昌先后协助电视台培养了20多名年轻记者,如今这些人已成为山西电视台骨干。中央电视台每年评选优秀新闻,张根昌为了给年轻记者多提供一些参加评奖竞争的机会,他近几年没有推荐自己的作品参评新闻作品。
他住简陋的小屋
张根昌的献身精神绝不仅仅体现在新闻工作岗位上。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他如何对待房子、票子、儿女等最能反映一个人品德的小事吧。他采访过多次单位为职工解决住房的新闻,自己却仍居小屋;他多次采访有关单位为职工子女解决就业的新闻,却不为自己子女谋丁点私利;他多次采访自行车厂,至今仍骑一辆破旧自行车。
张根昌家住在太原市青年路一个小院的两间平房里。阴暗、潮湿,屋里有的墙皮脱落,厨房连两个人都转不开,许多杂物只好堆在屋外。10多年来,山西广播电视厅、山西电视台几次分房和调整住房,他把改善住房条件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他一家5口,孩子最小的也都10来岁了,挤在这两间平房里已几十年了。
张根昌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木板床没有油漆,他心爱的书柜和资料柜也都陈旧。没有电冰箱,没有收录音机……只有一台小型的国产“芦笛牌”黑白电视机。
他在医院里
1991年12月12日下午,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维庆来到医院看望张根昌同志。
王茂林激动地说:“你用自己辛勤的工作和劳动的汗水,为我们共产党增添了光辉,不仅为新闻战线,而且为全省148万共产党员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张根昌说:“咱要快点养好病,‘重打锣鼓新开张’,站好最后一班岗。”
12月17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作出《关于向张根昌同志学习的决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