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文明与友谊的交融——阿曼苏丹国文化周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5
第7版(国际)
专栏:

  文明与友谊的交融
——阿曼苏丹国文化周侧记
本报记者 刘水明 朱梦魁
7月12日傍晚,华灯初上,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内座无虚席,一场新颖别致的晚会——阿曼民族歌舞晚会拉开了帷幕。舞台上,身穿艳丽民族服装的阿曼艺术家们,踏着激昂欢快的鼓点,以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传统歌舞,再现了勤劳勇敢的阿曼人民顽强奋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的精湛表演,不时博得中国观众热烈的掌声,将整个“阿曼文化周”活动推向高潮。
7月9日正式开始的“阿曼文化周”,是为纪念“苏哈尔”号仿古木帆船航坻广州10周年而举办的。那次历尽艰险终于获得航行成功的事实表明,中国和阿曼虽然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是,两国人民自古就开始了友好交往。“阿曼文化周”是阿拉伯国家在我国举办的第一个文化周,其内容包括,在北京举行“中阿友好报告会”、“阿曼综合艺术展”和“阿曼之夜”歌舞晚会等,并在“苏哈尔”号停泊过的广州举行类似的庆祝活动。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的阿曼苏丹国三面临海。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东西方商货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和连结亚洲和非洲的交通枢纽,阿曼承受了世界各种古老文明的撞击和影响,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阿曼特有的航海、造船以及香料贸易,也在人类文明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赢得了声誉。公元8世纪中叶,阿曼航海家艾布·阿比德·阿卜杜拉,曾驾一艘独桅三角帆船,漂过烟波浩淼的印度洋,穿过风光旖旎的马六甲海峡,历尽艰辛到达我国南方的重要商埠——广州。艾布·阿比德是有籍可查的第一个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由他开辟的这条海上通道,后来随着中国与阿拉伯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与“丝绸之路”齐名的“香料之路”。一时间,这条航道上风帆竞发,商贾不绝,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人认为,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那篇脍炙人口的“辛伯达航海记”,其主人公辛伯达实际上就是艾布·阿比德的化身。
为了考察“辛伯达航海记”的真实性,以纪念艾布·阿布德和他的广州之行,重温并发展阿曼与中国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10年前,阿曼苏丹国民族遗产与文化部在卡布斯苏丹陛下的关怀和鼓励下,决定由一艘仿古木帆船作一次类似1200多年前的远航。这艘木帆船以被史学家们称作“中国门户”的阿曼重要港口苏哈尔命名。它完全根据古老的商船模式而建造,没有使用一颗铁钉,没有安装马达和现代化的仪器,仅凭风力劈波斩浪鼓帆前进,全靠观测日月星辰来导航。“苏哈尔”号在经历了220多天、6000余海里的惊险航行之后,终于1981年7月11日安抵广州。
当年阿曼民族遗产与文化大臣费萨尔·本·阿里·赛义德曾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主持“苏哈尔”号启航仪式,如今又亲自率领70多人的大型代表团来到中国,参加“阿曼文化周”活动。费萨尔大臣说,我非常高兴能在伟大中国的首都庆祝“苏哈尔”号自马斯喀特港抵广州10周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航行,表达了卡布斯国王陛下政府加强阿曼与中国友好关系的愿望。阿曼政府和人民把这一纪念活动看作是阿中友好交往的一件大事。
“阿曼文化周”虽然已经结束,但从“阿曼报告会”上中阿官员和学者热情洋溢的发言里,从“阿曼综合艺术展”门前摩肩接踵的参观者笑容可掬的脸上,以及从这“阿曼之夜”结束时经久不息的如潮掌声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阿曼人民的深情厚谊,也勾起了我们对中阿传统友谊的美好回忆和神往……
“阿曼文化周”在中国的成功举行,不愧是一次文明和友谊的大交融。正如阿曼驻华大使穆什塔格先生说的那样,“阿曼文化周”将为增进阿中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写下新的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