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省委书记的“倾斜”——海南省省委书记邓鸿勋抓农业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6
第2版(经济)
专栏:

  省委书记的“倾斜”
——海南省省委书记邓鸿勋抓农业小记
丁正良
他把注意力向南国乡村倾斜。
6月7日下午3时,两辆吉普车顶着急风暴雨,从海口中共海南省委大院驶出,向西南方向的澄迈、临高、儋县驶去。车内,坐着省委书记邓鸿勋、副省长陈苏厚等人。
从去年7月到任以来,不到一年时间里,邓书记已经第4次下乡了。
他是带着思考下乡的。这位入党40多年的共产党人,有丰富的抓工业建设、城市建设,尤其是乡镇企业建设的经验。而对于特区建设,他是陌生的,对海南乡村建设,更是没有底。
为了取得发言权,到任之初,邓书记三次把省农业顾问、原海南省副省长、农业专家陈洪新请到家里,听他讲海南农业的状况、发展方向、潜力,尤其是三五年内能否实现口粮自给?
不仅请陈洪新给自己讲,邓鸿勋还让他到省党校给县委书记和县长们讲课,帮大家算农业帐。
帐是明确的:全省要实现口粮基本自给,必须年增产粮食6亿公斤,即把每亩田的每季单产由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对于海南来说,这一目标是切合实际的。这是邓书记一年来常常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海南特区不同于其它特区,如果把深圳、珠海比作“点”的话,海南就是个“面”。它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6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1/10强。它好像我们国家的缩影:既有沿海,又有山区,丘陵台田多;城市、乡村间,东部和西部之间,差别又挺大。
所以,对于海南的开放改革,邓鸿勋认为必须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一、对海口、三亚、洋浦这样的开发区,在内联外引政策上,要给予更多的优惠;二、用好用活特区的特殊政策,对现在比较落后的工农业积极开发,特别是搞好农业综合试验区的开发,对现有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有条件的乡镇,可适当进行农业机械化的试验;三、运用特区的特殊政策,尽快使比较贫困的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富裕起来。
邓鸿勋常说,如果光顾着发展像海口这样的城市,不改变整个海南老、少、山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海南特区就不是社会主义新特区”。
现在乡村急需要的,是水、电、路、通讯、有线广播教育等最基础的建设。
进行基础建设,邓鸿勋强调必须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全岛人民的素质,逐步加强商品经济的观念,树立科学种田的思想至关重要。
不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是不能真正富起来的。曾当过无锡市委书记的邓鸿勋坚定地这样认为。但如何发展乡镇企业?他以为,要像农业引进良种一样,发展乡镇企业,必须适当引进人才。每个县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资源,发展支柱产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海南是我国有限的热带资源最集中的地方(约占全国热带土地总面积的68%),可以大种甘蔗,建立糖厂。其次,琼海、琼山、文昌三县,蚕桑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年四季都能养蚕,而海南的蚕丝为一级品。种好了,一亩桑田一年养蚕可获利2000元左右。如果再进行深加工,收入会更多。
为开发蚕桑生产,海南已与江苏海安、吴县、无锡市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儋县兰洋镇番宝村,群山环抱,已连续5年实现亩产吨粮,人均收入超千元。邓书记饶有兴味地听了这个村的介绍,说:搞农业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山区人少地多,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大种热带经济作物,大搞屋前屋后庭院经济,一样可以富裕起来。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邓鸿勋书记每次下乡,最关心的事是:粮食产量提高了没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没有?
6月7日下午,邓鸿勋一行冒雨来到澄迈县桥头镇美亭冲水稻高产示范片526亩稻田前,得知预计平均亩产可达600公斤时,邓鸿勋勉励说:丰收之后不要自满,一要巩固,二要发展,争取粮食高产更高产。
今年头5个月,海南连续干旱,但由于一些新建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威力,加上坚持抗旱,全省仍夺得早造粮食丰收。“这只是初见成效。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邓鸿勋这样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