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悄悄涌动的春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6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悄悄涌动的春潮
本报记者 费伟伟
5月19日。云南。由文山返昆明,路过路南彝族自治县,在著名的石林风景区小作停留。一路上不时与“阿诗玛”相遇,这些身穿民族服装的导游小姐,据说大多是家在周围的彝族姑娘。最令人目不暇接的,是几处出售民族工艺品的摊廊。摊床上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绣品,与摊床主人身上鲜艳的民族服装相映生辉。赶上“老外”经过,她们便喊着“OK”,双手展开美丽的绣品,满面春风地用半生半熟的英语报价、划价,煞是热闹。
摊床前的绣花钱包吸引了我们,想买,又嫌贵,还了半天价,让到2元5角,还是没有买。面色黑红的女主人笑着奚落了我们一句:“你们几个好小气哦。”置身摩肩接踵的游人里,这话使人耳热,我们笑了,这笑并不是自嘲,这里面有我们对这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正在生长的商品经济观念的欣喜。
在这里,我们看到商品经济带来的变化。车过开远市,墙上“欢迎参加开远医药杯足球邀请赛的各路健儿”的标语还很醒目。那是今年3月底,大陆和香港的9支球队在此会师,主办单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医药公司靠体育搭台,在绿茵场外唱了出经营好戏,吸引来国内外120家医药厂商和客户。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所在地文山县城,我们发现了一个出现不久的兰花市场,卖花者大多是周围县的壮、苗、彝等民族的年轻人,从山野溪头挖来一丛丛沁人心脾的幽兰,赚城里人口袋里的钱。
甚至,即使在偏僻、贫穷的深山里,也让人嗅到了这悄悄涌动的商品经济大潮的气息。那天我们翻山越岭采访屏边苗族自治县新现乡一个叫鸡马租的苗寨,这个寨子26户人家,据说只有四五家粮食可以自给。走了一小时,当我们登上寨子前的最后一个山冈,忽然发现,寨子旁边的山上青烟缭绕,“是不是群众又在烧山了?”我问。同行的县里的同志笑了:“不是,他们现在也知道用化肥、用良种了,这是寨子里有两家请了湖南的师傅在帮他们烧瓦,这比从山下挑上来划算得多,还可以向旁边的干马租寨子出售。”
虽然历史在这古老的高原上跋涉得沉重而缓慢,然而,它毕竟已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