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看影片《大决战》第一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
——看影片《大决战》第一部
余倩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之间进行的最辉煌、最壮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对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开创中国人民新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大决战。把三大战役再现在银幕上,自然需要从整体作出比较巨大的艺术概括。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反映这三大战役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也正给人这样一种气魄宏伟的印象。
那个在影片开端从黑暗、混沌中逐渐呈现出来并占满整个银幕的冰河解冻、开裂、冰排相互撞击,和夹杂了军鼓声的冰河奔腾、轰鸣的气概万千的景象——这是人民创世的不可阻挠的历史潮流,也是全片内容的一种充满激情的象征概括——更有一种特别的银幕艺术的震撼力。
第一部是辽沈战役的反映,而描写表现也触及了中原、华北、西北等全国各个战区,和与整个战局相关的其它一些方面。这部影片人物之多、事件之繁、场面规模之大,是在反映革命战争历史的影片创作中前所未见的。但这一切又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雄浑的艺术整体,既让人看到了战争全局的面貌,也领会了这个战役在全局和历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是宏观把握的一场大决战的表现。然而宏观把握而无实在的历史真实的反映,则所谓“宏观”便不过是一种掩盖内容贫乏的令人生厌的浮夸的矫饰。这部影片的宏伟气势和震撼力却是来自历史的真实的反映和概括。无论规模空前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比较实在的历史真实的气息。这里不乏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没有回避战争的严酷、惨烈的描写,而有英雄气概和行为的指战员,也都是有血肉之躯的一个个具体的活人。既是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大决战,自然没有廉价的矫作的轻松。
在这部影片里出现的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形象,有不同于过去一些影视作品对这些人物塑造的更具体、更深入的表现。毛泽东是英明的领袖,但也是没有脱离现实关系、现实矛盾的有历史具体性、有自己独特性格的人。在和林彪的关于先打长春,还是南下北宁线打锦州的战略决策和战役部署的意见分歧中,以及在处理粟裕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集中华野兵力在江北和刘邓一起打大仗,比按中央指示分兵到江南机动作战更有利的意见所引起的矛盾中,毛泽东的形象就不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那样四平八稳,而是有鲜明生动的性格表现。他是个性坚强的最高统帅,但也恪守了集体领导的原则;有过人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也可以接受别人的不同于自己的正确意见。对其他中央领导人和毛泽东的关系的描写,也比较自如。
因为是再现辽沈战役的影片,作为这个战役的指挥首脑林彪的形象,自然令人特别关注。林彪已经盖棺论定。但林彪也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之一。如何塑造辽沈战役中林彪的形象,关系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看待历史和艺术创作如何再现历史等问题。中外革命史上都有不少曾经做出过杰出成绩或伟大贡献而后来发生了变化,成了不那么杰出或伟大,甚至完全走向了反面的人物。如果以这些人物后来的变化去否定先前的作用,则否定的便不只是这些人物本身。这部影片给人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对林彪形象的塑造也同样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尊重历史的真实。银幕上出现的林彪形象,形体、气质、动作都比较逼真。对他和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在战略决策方面分歧的描写,也比较恰当:他有一些实际的考虑,对中央指示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没有简单地处理为他是出于个人安危或缺乏才能。而经过实践证明围打长春的失误以后,他还是按中央指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让人感到,林彪毕竟还是和指挥这次战役相称的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
银幕上出现的蒋介石、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等敌方人物,既没有被人为地加强了“档次”,也不是不堪一击的反动大草包。卫立煌针对林彪的意图,以长春一座孤城竟一时牵制了在东北的我军主力。廖耀湘也总是“不动窝”,没有去增援长春,无怪乎刘亚楼说“廖耀湘毕竟是在法国圣西尔军校吃过黄油面包的,打仗鬼精鬼精的”。投入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官兵,不但武器装备精良,而且大多是训练有素、能征惯战的。蒋介石和参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不是不了解我军的战略意图,蒋介石还针锋相对地作了几乎竭尽全力的部署。然而敌人还是遭受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古训,也是这场大决战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这场战争的胜利,正是人民的胜利。
(附图片)
《大决战·辽沈战役》剧照 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强攻锦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