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震撼 感奋 启迪——观影片《开天辟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震撼 感奋 启迪
——观影片《开天辟地》
曾镇南
受着一种震撼,怀着一种感奋,我看完了革命历史巨片《开天辟地》。我的收获,超过了看片前的期待。
影片所要表现的深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的最终选择。这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行程所必然达到的光辉结论。
为此影片的编导以宏伟的艺术魄力,非凡的胆识,为影片构思了一个能够容纳较为丰富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结构。影片从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五四”运动入手,以雄浑、壮丽、流畅的电影画面,展开了党成立前两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行程:从十月革命的成功,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从陈独秀的入狱与南渡,到毛泽东的驱张与访陈;……电影镜头从错综复杂的历史资料中提取了最重要、最有特征性的东西,对历史环境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这样,就充分地表现出了党的成立的历史原因和蓄势,时代的氛围和契机。观众看到,从树德里开始,到南湖游船结束的党的“一大”,不过是长长的历史链条中的一个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环节,是整出慷慨激昂、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历史剧中承前启后的重场戏。当全国各地的代表荟萃上海开会建党之时,观众在编导引领下已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一番飞舟揽胜、俯仰低昂的过程,心理上已有一种水到渠成,众望所归之感。所以,尽管由于某些历史的偶然性,造成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两个最主要的领袖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没有出席“一大”,但这一场没有主角上场的重场戏的真正的历史内涵并没有因之或减。“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历史的潮流酿成了党的成立,而党的成立又成了推动历史潮流的伟大力量。开天辟地,史页翻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革命就取得了胜利,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影片深刻地、饱满地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主题,给予观众以强烈的现实启示。
《开天辟地》在革命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上的成功,是尤其值得称道和总结的。列宁指出:“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为构成的”。影片编导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遵循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规律,既深刻地把握住促使建党的先驱者们行动起来的共同的历史契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造就一代英雄的时势即典型环境;同时又放手地雕绘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不同的命运、教养、气质和个性,使他们在银幕上须眉毕现,声态并作,栩栩如生。尤其是对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性格描写,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李大钊在坚持自己所信仰的主义上的执著认真,是通过他和陈独秀、胡适等同一战线上的伙伴的微妙关系,细致地表现出来的。胡与李在论战中恰成对手,而举足轻重的陈出狱后却完全服膺了李。
正是这两位银幕上灼然跃然,个性鲜明的人物思想上的交融,构成影片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重心。他们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态度,影响并团结了建党的先驱们,其中也包括当时被称为奇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的毛泽东。影片以党的思想史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个选择的过程,也受过陈、李这些师长的影响。当然,后来由于他对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独到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执著,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把握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但在建党之初,他却是马克思主义刚刚入门的表现卓异的学生,这样的青年毛泽东形象是令人信服的,也是特别富有启示的。
(附图片)
《开天辟地》剧照 李大钊和刚出狱的陈独秀在北京街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