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真切伟人情——看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真切伟人情
——看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王云缦
毛泽东的一生,是说不尽写不完的史诗。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恰恰取材于他个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在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送儿子毛岸英去抗美援朝战场。
伟人也有儿女情。这是新时期以来影视创作上思想解放的一大标志,《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则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影片牢牢抓住伟人的儿女情,以伟大领袖送子参战为中心事件,来结构、推动剧情,从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丝丝入扣地展示伟人博大的内心世界。岸英入朝时,毛泽东亲手送给他几件自己穿过的旧衣服,寄寓其间的是深深骨肉情、依依惜别意;意外听到岸英的牺牲消息,他悲从衷来,许多夜晚难以入睡,以至有了挥斥卫士的失态;而作为父亲,他要忍住晚年丧子的悲痛,去安慰思夫情切的年轻儿媳。影片中这一切表现得分外真切、细腻、传神,一下子将这位伟人的心和我们拉得很近,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父亲。
将领袖和伟人当作普通人来表现,这一认识和创作观念确已在众多的影视艺术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领袖是人而不是神,固然是确切无疑的,但有的作品往往又专注于去渲染那些琐碎、细微的平常事,使人只见平凡不见伟大。《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则不同。影片中有一场毛泽东、彭德怀、毛岸英一起在家中吃饭的戏,拍得既动情,又有力度。作为司令员和老战友的彭德怀,深深体谅到毛泽东身边不能没有岸英,极力劝他将岸英留在国内,但毛泽东以坚毅的神态和干脆的口吻说:毛泽东的儿子不能特殊,要带这个头!寥寥数语,一下子将伟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这样的情景处理,使处于日常生活和家庭环境中的毛泽东,除了流露出常人所有的儿女情外,又蕴含着超于常人的精神境界。
影片在表现毛泽东的亲子之爱和革命之情上,分别有所侧重,又始终将两者统一、融合为一体,这就使毛泽东的形象真实感人,可信、可亲、可敬。这种对领袖人物思想情感的全面把握,对今后的创作有其参考意义。
影片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和它对大环境与小细节的精心处理也是分不开的。
影片在头、尾曾多次插入了毛泽东观看朝鲜战场纪录片的一组组镜头。这不仅构成了那一年代的时代气氛,千里之外的严酷景象直现眼前,也成了他下定决心让岸英赴朝作战的触发点。从而大环境真正和一位伟人的心灵世界沟通起来。
毛泽东在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心理历程之后,走出中南海到各地去视察,无意中见到一位志愿军烈士的孤女和老母。在这样一个颇具典型性的烈士之家中,那位烈士老母处境艰难而精神不倒的一系列表现,深深感染了毛泽东,他作为父亲的悲痛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伟人的心和人民的心是相通了。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在细节处理上相当认真,精心不苟。静物如毛泽东起居的卧室中的摆设,日常生活如他爱吃肥肉的习惯等,这些都予人可信感、亲切感。尤其是他意外听到岸英牺牲后,日夜闷坐在桌前悲伤郁结于心无以排解,最终爆发出对身边的小服务员的责骂等等。粗看来,这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其实,它正是引导观众进入伟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天地的一把钥匙。对伟人,尤其是历史上有过对其“神化”的年代,人们往往对他们有一种神秘感,这很容易造成一种审美情感上的阻隔。影片以活生生的、形象的艺术表现,破除了这种疏离感,从而增加了交流上的亲切感,这是很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
真实、可信、历史地表现毛泽东这一代伟人形象,目前还刚刚开始。《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的宝贵创作经验,虽是初步的,却是重要的,有益的。
(附图片)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