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洋专家”眼中的中国戏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1
第8版(副刊)
专栏:

  “洋专家”眼中的中国戏曲
晓果 喜子
在历时七天的“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期间,东道主安排了丰富多采的展览演出,引起了一百四十多位外国专家的兴趣。
诗的韵律美
参加会议的吴耶突先生是第一次来中国访问的缅甸戏剧专家。他一直对中国传统戏曲很感兴趣,以前只能通过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这一表演艺术,这次有机会亲眼目睹。吴先生特别推崇中国的演员,认为他们训练有素,表演经验丰富,在演出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吸引观众。他盛赞:中国戏曲艺术非常典雅,唱念舞打有机组合,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无处不清晰地体现着诗的韵律美。
莎翁与汤显祖
来自莎士比亚故乡的高夫先生是英国威尔士表演研究中心的艺术指导,从一九八四年以来就一直热衷于英中戏剧交流活动。他为中国戏曲感到骄傲。令他难忘的是上海昆剧院应邀参加爱丁堡艺术节,当时约六万人观看了演出。其中上演的两个剧目《牡丹亭》和《血手帕》最使人激动。高夫先生说:《牡丹亭》是中国的经典作品,而《血手帕》则是根据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斯》改编而成的。它们是那么不同,又是那么相近,风格迥异,但均表现了真善美的永存,假恶丑的毁灭。这说明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有着一致的善恶辨别标准。
情深·技高
日本大学的松原刚教授是中国戏剧界的老朋友。他先后十五次访华,都是为了两国的戏剧交流而奔波。他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戏曲传统的强大。在这次会上演出的各种地方戏的水平之高也令人惊奇不已。有些人慨叹中国戏曲的衰落。我回答:“没关系!不要担心!”我这次有幸欣赏到诸位艺术家及许多新秀的演出,就更加强了我的这个信念。在他们高超的演技后面,是长年的严格训练。中国有句戏谚“戏无理,人不解;戏无情,人不感;戏无技,人不惊”。这句话太正确了。
国际性的戏剧
第一个扮演杨贵妃的洋人——美国夏威夷大学副教授魏莉莎,是人们熟悉的角色。她在中国专修戏剧,历时数载,学成后带领一帮金发碧眼的美国人,来到京剧的发祥地,用英语演出了整出的京剧《凤还巢》,曾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她对中国戏曲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有独到见解:“其实,中国戏曲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戏剧了,已经实实在在地走上了国际戏剧舞台。今天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把中国戏曲的传统介绍到外国的知识分子中间。这当中翻译的工作很重要。中国戏曲去国外演出,要有好的说明书,好的字幕,让外国观众了解剧目和演员,以便更好地看演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