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雾里看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1
第8版(副刊)
专栏:周末谈

  雾里看花
  顾土
某次,打开电视机欣赏一台歌舞晚会。先是一位歌手放歌,声音尚未出来,已是烟雾腾腾。歌手于云雾中若隐若现,犹如南海观世音显灵。后一个节目是舞蹈,仍大放滚滚浓雾,竟至雾气弥漫,云翳遮蔽。舞台上的一切几乎都隐没在“白茫茫一片”中。真不知道,究竟是请观众来看演员跳舞,还是让他们欣赏“人间仙境”。这种舞台上的云雾效果,来自于一种俗称“干冰”的东西。而今放“干冰”已成演出时尚。近几年的歌舞演出中,几近场场有云,台台有雾,云雾弥望。大概受电视剧《西游记》影响至深的缘故,人人争做云里来雾里去的孙行者。编导争先恐后地请“干冰”助阵;演员也纷纷要求“干冰”烘云托月,加强自己的舞台气势。以至于演出中排放的“干冰”,不仅淹没乐池里的乐队,累他们喘息不止,还殃及前排看客。
“干冰”作为一种舞美手段,自有其特殊功用,演出时适量释放,未始没有奇妙的反应。然而是否释放、释放多少,理应依据表演真正的需要而定。假若这也被奉为一种时髦,个个都想腾云驾雾,不仅有可能破坏作品意境,而且还会使观众生出厌倦情绪。好的事物,一旦走到泛滥的地步,必转好为劣无疑。
其实,好的作品完全可凭借创作自身的魅力达到气势磅礴、天地苍茫、烟波浩淼的效果;好的演员,以超群的表演便可产生有力的舞台形象,大可不必依靠假云假雾去硬向上“托举”。好的作品、好的表演,当然来自作家和演员在素养在创造上的精心努力,依赖外部的什么“营养液”来弥补作品先天的不足,惟有小补而无大功。
文艺创作需要附丽物。但附丽物毕竟只是附丽,无法替代创作的主体。譬如时下的演唱会,歌唱得平平,却要在身后拚命用伴舞来加强氛围;戏剧表演和创作苍白无力,却偏偏以舞美的花花哨哨去补充色彩;一台晚会的节目贫乏,只得不厌其详地介绍伴奏,生拖出40分钟。幸亏是电声乐队,如若遇上大乐队,恐怕两个小时也打不住。这倒并非说舞美、伴奏、伴舞为无足轻重。在演出中,它们功不可没。因舞美或伴奏的逊色而降低整个作品的舞台形象的事情,亦不乏先例。但是,各有其位,各得其所。不然,无乃喧宾夺主乎?与其喧宾夺主,不如改戏剧表演为美术展览,变音乐会为舞蹈专场,易演唱而为演奏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