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把好事办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2
第2版(经济)
专栏:灾后谈水利

  把好事办好
中共山西临猗县委 杨文宪
大力兴修水利,是一件顺乎民意的大好事。但是,如何把好事办好?我感到这是调动广大群众集资兴办水利的关键所在。
群众说得好:“兴办水利不怕大干,就怕白干”。群众出了钱,辛辛苦苦修好工程,如果看不到效益,劳民伤财,当然谁也不愿再干那种傻事。纵观我县水利建设起伏发展的经历,是有不少教训的。70年代,村村兴建池塘,全县一下建了500多口,前后上马劳力10万余人,耗资700余万元,占地4000多亩,目的是想蓄水浇地。结果,要么天旱蓄不下水,要么由于工程不配套,渠不通,田不平,无法浇地。一口口池塘干涸,杂草丛生,成了摆设。还有我县西任上引黄提水工程,投资135万元,3000多名劳力大干一年半时间,结果因水源和设计问题中途夭折。兴办水利本来是件好事,为啥办砸了?记得当时提的口号是“学先进见行动,不搞工程等于零”。领导的眼睛只盯着工程,忽视了效益,什么设计呀、论证呀都很不科学,表面轰轰烈烈,后果却事倍功半,劳民伤财,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难怪一连几年,群众一提兴办水利就摇头,让群众集资更是难上难。
近10多年来,我们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一是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每项工程都力争用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佳的效益。去年初,我县经过认真勘测设计,反复论证,兴建的郇阳扬水工程,国家、集体、个人一次筹资80多万元,工程当年施工当年见效,使3.5万亩旱地变成水地,亩均收入比上年翻了一番,群众十分满意。二是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让群众尽早看到投入效果。我县已成立20个水利专业服务队,常年深入田间,帮助农民搞渠道防渗、管灌安装,推广节水技术等,使全县的水利设施完好率达96%以上,在今年大旱之年效益更为明显,大大激发了群众集资办水利的热情。三是对近年来涌现出个人或联户集资办水利的农民,要积极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技术、施工、土地调整、渠系配套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保证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四是采取多种形式管理好工程,通过管理增加效益。过去群众有句顺口溜:“打井弄下‘销金锅’,增产没有开支多”。这主要反映工程管理上存在的弊端。近几年我们端了“大锅水”,各类工程效益明显增加,群众集资热情也随之高涨。今年,我县群众集资1150多万元,完成水利工程860余处,其规模相当于前3年的总和。
兴办水利本来是件好事,为啥办砸了?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尖锐,值得大家深思。把好事办砸,大致有这样几种原因:胃口太大,一时开办的好事太多,顾此失彼,这是一;水平不够,设计、施工出了问题,这是二;虎头蛇尾,后劲不足,这是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急于求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硬着头皮上马,就难免把好事办砸。犯这类毛病的,不是一个县、几个县,也不是一年、几年的事了。在强调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各地纷纷大干快上的时候,我们想再敲敲警钟,希望大家莫忘量力而行原则,千万别犯急于求成的旧病。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