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童心——记儿童电视剧导演张惠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26
第8版(副刊)
专栏:

  童心
——记儿童电视剧导演张惠娟
姚遥
有人说她是个谜——在强手如林、佳作迭出的影视圈里,她竟连连夺标,10年间拿了11项国家级大奖。1990年“飞天奖”少儿单本剧一等奖桂冠又被她摘取。
有人探寻成功的秘诀。她热情大方、一揽无余地告之自己的成长经历、创作甘苦。
言及儿童电视剧,有人“不屑”,有人不懂,皆因为太难。
在儿童电视剧中,烂漫天真的儿童情趣须通过缜密完整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前者“散漫”到极至,后者“严谨”如教典。从事儿童剧的编导必须同时具备两种截然相反的功夫:幼稚的儿童心理感受与成熟的艺术表现功力,这个表现对象与表现方式的“二律背反”,也许便是令多少人望而却步、沙场折戟的症结。然而,儿童剧创作的“悖论”对她却不起作用。她自小习艺,是科班出身的话剧演员,从事专职儿童剧编导后,经过反复探索,兼收并蓄各种适合儿童剧艺术的创作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她编导的剧目中塑造的各类典型儿童形象缩短了成人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小佳佳”、“虎虎”、“跑跑”……一个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既有时代赋予的共同特征,又有互不相似的个性差异。小观众认可他(她)们,通过他们认识自己。成年人亦感觉到他(她)们的真实可信,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尤为难得的是,当一茬又一茬“童星”告别孩提时代,当她的艺术风格日臻完美之时,她却一如当初,依然“自我沉溺”在少年儿童的心理感觉中,为儿童剧创作不断汲取新的养料。
儿童剧导演很多时候是“演”多于“导”。她的表现对象,多是学龄前的低幼儿,多的是稚气,缺的是理智,压根儿不知道“表演”为何物。每拍一场戏,为了使小演员找准“感觉”,进入规定的情绪,她总要先将剧情“改编”成一个儿童故事,用孩子们的语言“循循善诱”,让小演员们不知不觉地“入戏”。遇到“启而不发”的时候,除了“言传”还要“身教”。
一部又一部的儿童剧,就是这样“演”完、“导”完的。“飞天”,“金鹰”,“金童”接踵而至,她身不由己地成了名人,却依然还是那个“长不大”的心态。
她,就是四川电视台编导——张惠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