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百年一遇的搏击——来自江苏抗洪救灾第一线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27
第2版(经济)
专栏:

  百年一遇的搏击
——来自江苏抗洪救灾第一线的报告
本报记者 杨振武 何伟 龚永泉
1991年之夏。
大雨,暴雨,特大暴雨!肆虐的强降雨云团疯狂地袭扫着江苏大地。
大水,洪水,特大洪水!江河湖库水位骤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金三角”苏锡常地区告急!“石头城”南京吃紧!“锅底洼”里下河地区十万火急!灾情报告显示:3000多万亩农田一片汪洋,12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宅进水,两万多家企业的机器被迫停止运转……全省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
如此严重的涝灾,据江苏水文资料记载,百余年未曾有过。
江淮大地的灾情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江泽民总书记来了,李鹏总理来了,国务院抗洪救灾工作组也来了……
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严峻考验,6700万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奋起抗洪救灾,写下了中华民族抗灾史上蔚为壮观的篇章。
固堤,破圩,死保,撤离……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决策,充分体现了——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来势凶猛的洪涝灾害,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一切都没容得多想,就把各级领导干部逼到了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大雨中,省委书记沈达人?着齐膝深的水察看常州灾情。目睹“纺织城”遭灾后的情景,他眼睛湿润了。
省长陈焕友和副省长凌启鸿冒着瓢泼大雨,赶赴南京津浦铁路桥畔,看望抢险群众。每看一处,心里就增加一份焦灼。
在各地灾区,南京市委书记顾浩顶着大雨,在泥泞的土路上跋涉2公里赶到抢险现场;常州市委书记陈玉英,抱病涉水看望受灾居民;无锡市副市长何正明,为指挥抢险连续37个小时没有合眼……
“抗洪救灾的工作千头万绪,千保万保,首先是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是江苏省的决策者们一个共识。为此,省委、省政府专门明确电令各地:“在大灾面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旦出现危及群众的险情,要立即组织灾民安全转移。”
7月8日凌晨,扬州城乡46万户民房进水,地处里下河“锅脐”的兴化市圩内外落差已达1.5米,大半个城内淹水,情况万分危急。扬州市委书记姜永荣毅然作出决定:“立即组织群众撤离!”很快,一份只有117字的明传电报,从市防汛指挥部发往全市的12个市、县、区。当扬州市副市长吴孟镛念到:“撤离险境,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放到第一位”时,他的声音哽咽了,一旁的市水利局长杜青山接过电报继续念完。5小时后,里下河地区第一批群众安全撤离险境。
也是7月8日。镇江大雨,云台山山体开裂,十万火急。晚8时,市领导带地质人员冒雨爬上山顶察看。当时,方圆数公里的大山已有3/5断裂,随时都有大规模崩塌的危险!关键时刻,市领导果断拍板:“撤!”在公安干警的协助下,至次日凌晨3时,附近的209户居民全部冒雨转移。1小时后,10万多吨泥土轰然而下,百余间民房顷刻埋入土中。“好险呀!”人们看到,几小时前市领导紧急决策的地方——南星巷11号楼房已只剩一角残壁。
在50多天里,全省组织了400多万群众的紧急撤离,涉及18000多个村庄和城市居民点,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记者在抗灾第一线见到无锡市委书记刘济民,他已经有半个多月没回家了,脸晒得黑黑的。谈及决策,他深有感触地说:“任何时候都有大道理和小道理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关键是要心中装着人民,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掌握决策的主动权。”
正是由于各级领导一个个切合实际的正确决策,才有了:全省江河湖库没出大的问题;铁路大动脉和主要公路基本畅通;群众情绪比较稳定;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哪里困难,哪里就有干部;哪里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在抗洪救灾中——
    一看就知道谁是共产党员
“灾情就是命令!”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江苏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们,义不容辞冲上了抗洪救灾的战场。
很快,人民惊奇地发现:
第一个下水堵漏的,是共产党员;
第一个冲进激流的,是共产党员;
第一个踏上夯台的,是共产党员;
最后一个撤离转移的,依然是共产党员!
灾区的共产党员,在与洪魔的搏斗中庆祝了党的生日,用一个个不平凡的举动为鲜艳的党旗增光添彩。
7月4日,金坛县社头镇青龙圩堤出现险情,正巧村支书出差在外。关键时刻,蹲点的工作组长高锁富站了出来,召集全村党员开会,宣布:“我现在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一切听我指挥!”连续5天5夜,58岁的高锁富浑身被水泡得虚肿起来,群众拉他下去休息,他就是不肯。他说:“这里很危险,有400多条人命啊!”
在常州东方印染厂,我们听到一个“黄继光”式的故事。那是在第二次排洪抢险的关键时刻,担负主厂60%排水量的一只水泵管道突然破裂。“不好!”正在现场指挥的厂党委副书记张顺福奔跑上前,用身体堵住了喷水的管道,高呼工人前来抢修……
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大灾大难面前,没有什么比这种考验再具体、再实际的了。7月9日,高邮市郭集乡党委书记吴恒华以最有效的手段,组织了一批批群众撤离。第二天凌晨,全乡大部已经转移,母亲流着泪找到他:“家里已经没有干草烧了,快走吧!”吴恒华劝道:“我是乡党委书记,在这危急时刻,我家要是先搬,群众心里就会发慌。好妈妈,我们家还是最后搬吧!”
连续两次遭受洪水袭击的武进柴油机厂汪洋一片,厂内的供电却一直没有中断。共产党员、电工班长柴山南在配电房固守20多天,任凭洪水翻滚,他封闭房门,一刻也没有离开岗位。当我们?着没膝深的浊水见到这位“孤胆英雄”时,他却只给我们讲了一句话:“遇到这种情况,哪位党员也会这么做的。”
共产党员陈立志是在抗洪第一线被抬进急诊室的。苏州市留园街道办事处主任陈立志同大伙儿一起堵水排水,组织群众撤离,累得肝病复发了。同事们不让他到第一线了,他就在办公室值班。白天黑夜,值班室电话不断,他一只手顶住肝部,一只手抖动着接电话,作记录。第5天,当受灾居民均已安全撤离险境时,人们在厕所里发现了昏厥在地的陈立志……
32岁的乡党委宣传干部李德宏带领泰县储楼村村民风里雨里打桩筑坝,一连干了9个日夜,把3500米的长堤加高了60厘米。嗓子哑了,脚趾烂了,身上道道划痕,他全然不顾。
第10天的清晨,李德宏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正准备到卫生室看病,这时,险情突发,他又冲上了圩堤。傍晚,疲惫不堪的李德宏又去为五保老人运煤。深夜,卸煤的李德宏突然一个踉跄,从船边坠入水中,水性极好的李德宏再没有上来。人们流着泪追忆:10天里,李德宏没离开储楼村一步,跳入水中抢险5次,睡眠不超过30小时,体重减轻了5公斤!泣不成声的乡亲们说:“小李是累死的”。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灾区的共产党员,用一片忠诚,满腔热情,在洪峰浪尖上筑起冲不塌压不垮的坚强堡垒,塑造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干群情,军民情,同志情,情真意切。洪水中,人们失去了财产,但也获得了——
    无价的精神财富
洪水来了,大灾临头。公与私、生与死,泾渭分明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在灾区采访,记者耳闻目睹的是,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人际关系在滔滔洪流的洗礼中升华。
镇江山体滑坡,街道干部组织居民疏散,却遭一位固执的老婆婆的拒绝:“宁可活不成也不离开这房子。”街道干部每隔1小时上门一次,苦口婆心相劝,当第7次推开老人的房门,水已涌入室内。“孩子,我这把老骨头,还值得你们这么关心,我有愧呀!”趴在街道干部的背上,老人的泪水滴进哗哗的水流中。
也是在最要紧的日子里,江宁县纪委书记和周岗乡党委书记下乡检查防洪情况,归途中,因小桥冲毁挡住去路,正当他们准备涉水时,两个村民跑上前来,不由分说把他们背过了河。村民诚恳地说:“这几天你们为保圩吃了苦,受了累,背你们过河算尽我们的一点心意。”
7月11日,省委书记沈达人到江浦晓桥察看险情,看望牺牲家园保津浦铁路的农民,一个姓平的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说:“共产党说的话,我们信,我们响应政府号召,相信政府是会想到我们的,不怕你们见笑,我这辈子还没坐过火车呢。”旁边一位铁路局负责人听后激动地说:“水退下去后,我们一定要请这里的父老乡亲坐坐火车!”
谈起这件事,沈达人对记者说:“我到下面去察看水情,群众普遍反映:还是共产党好,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解放军好。我觉得,还应加上一条,还是中国的老百姓好!”
抗洪救灾的险工峻段,几乎都被子弟兵包了。倾盆大雨中,一位群众诙谐地对并肩抗洪的解放军战士说:“过去都说军民鱼水情,我们现在是军民‘雨水情’!”据统计,人民解放军、武警驻苏部队和公安干警已有10多万人次参加江苏的抗洪救灾斗争。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不仅调兵遣将,而且几次亲临一线巡察灾情,鼓舞部队士气。哪里有险情,哪里最关键,哪里就可以看到人民子弟兵矫健的身影。7月5日凌晨,溧阳市大东圩巷埂段决口,没来得及转移的乡集镇和14个村的5000多名群众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包围了。很快,300名驻军赶来了,南京军区某舟桥部队驾着橡皮艇赶来了,经过一天一夜的奋力抢救,被困的群众全部被救出来。乡亲们感激地说:“解放军是救命军。”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解放军抗击洪水,不仅仅是紧张的取土运料,危急关头还不惜用上七尺之躯!7月2日晚,无锡山北乡堤坝出现50米长的缺口,急流破堤而下,满装的草袋丢下去犹如泥丸,立即被激流冲走。某团团长王光印、政委沈永兴带领50多官兵奋身跳入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组成了一道人墙。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终于降服水魔。
人需要帮助,心需要温暖。武进柴油机厂食堂被淹,职工吃饭没了着落。邻近的东庄村干群闻讯,在10多个农户家煮一锅锅热饭,炒一锅锅热菜,冒雨?水送到了工厂。附近的烈帝村、第二矿山机械厂也送来饭菜。当职工们吃上这不寻常的饭菜时,更增添了与洪水搏斗的豪情。
今年4月,南京浦口区石佛村村民叶美荣花5500元买下了农妇郑士琴的3间房屋。当时,叶美荣先付了3000元,并立下字据:余下的钱,保证年底还清。谁知,刚买下的房屋后来被山体滑坡滚下的泥石撞了个东倒西歪。郑士琴听说后,找到叶美荣说:“房子砸倒了,我决定赎回,3000元退给你,你爱人患病不能劳动,我怎忍心让你花钱买了一场空呢!”
送我一份情,还你一片爱。在这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还有什么难关过不去呢。
没有背井离乡,没有缺吃少穿,没有满目疮痍,有的是信心和力量,滔滔洪水作证——
    社会主义是靠山
当混浊的水头顺着街道,一路卷进无锡黄泥头圩区内的社会福利院的时候,261名孤老和儿童乱作一团,猛兽般的洪水冲垮了院墙,没至门楣。尽管全城险象环生,八方告急,市领导还是当机立断:抽调精兵,优先解救孤老儿童。
凶猛的洪水涌进常州的居民小区,马路变成航道,市民被困在自家的“孤岛”上,急得团团转。“卖酱油了”、“卖面包了”、“卖煤饼了”。第二天,阵阵叫卖,声声呼唤,抚平了居民紧锁的愁眉。商业职工开辟水上运输线,划着小船送货上门。一位家住楼上的老太太用绳子吊上糕点和挂面后,竟呜呜哭了起来:“我正不知咋办,想不到你们来了。”一袋盐、一盒火柴、一块面包,东西微薄,传递的却是雪中送炭的温暖。大灾面前,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好处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就连那些平时爱说东道西的人,此时也不得不服气了:“还是社会主义好!”
滔滔洪水,勾起许多老人的历史回忆。1931年,江苏霪雨连绵,水积盈尺,洪涝流泄无路,稻田村舍尽遭没顶之灾。高邮市76岁的仇永林说,那次大水,仅高邮一县就淹死7万人。我坐在木盆里逃命,看到上游漂来的尸体,被水泡得又肿又大。最可气的是,水还没到村边,乡长就带着家眷先逃了。嘿,后来水退了,发救灾的花旗面,当官的又钻了出来,克扣粮款,心黑着呐!
93岁的王子和老人记得,那次灾后,又闹起了土匪和瘟疫。一片汪洋不退,死鸡死鸭同粪缸和泥水搅在一起,喝也是它,用也是它,太阳一晒,没几天人就倒下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肠道病大流行,死于霍乱者1600余人。
抚今追昔,老人们说:很难设想,在旧社会遇到这么大的灾害,会是怎样一种情景。本来,凶猛的洪魔有可能把这场灾难悲惨地写在人类灾害史上,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谱写了胜利的雄壮乐章。                  
百年一遇的搏击,初战告捷。
无庸讳言,灾害造成的损失令人痛惜。但是,巨大代价也唤起了认识上的飞跃。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一定要根治江河水患,让子孙后代再无水患之虞。
可以预言,今冬明春,江淮大地将是机声轰鸣、银锄翻飞的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