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河东“四不像”——记运城市牧工商外贸公司经理赵百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29
第2版(经济)
专栏:

  河东“四不像”
——记运城市牧工商外贸公司经理赵百勤
张岸涛
养肉马,出口马肉?!
“对!国际市场上马肉的价格比牛、羊肉高多啦。一位外商要与我合作,生产出口马肉今年10月就能大干起来!”被称为“河东四不像”的企业——山西省运城市牧工商联合对外贸易公司的经理赵百勤,说这话时,真是眉飞色舞。
    勇当“四不像”
1981年,当改革大潮初起时,年过半百的赵百勤,毅然辞去运城市外贸局局长兼书记的职务,组建了一个“公不公”、“私不私”、“官不官”、“民不民”的牧工商联合对外贸易公司,决心为农民创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来。
在一无设备、二无资金、三无厂地、四无用工指标的情况下,老赵没有向政府伸手,决定以股份基金的集资方式,征集社会闲散资金办企业。
这头一着,就像捅了马蜂窝。顶头上司批评他:“你能干多少算多少,谁让你这么出格?”老伴怨他:“‘文革’的罪你还没有受够啊?!”和他共事多年的一位老友怕沾上“光”,对他说:“我不给资本主义干”,离他而去。可是,赵百勤没有回头,他很快筹集到了40.8万元股金,与城郊的一个村庄达成协议,将40亩废弃耕地以入股的方式供建厂之用。
工人从哪儿来呢?当时劳动部门有规定,没指标不能招收农村劳力。老赵就用村办企业的办法,招收“亦工亦农”合同工,不转户口、不吃国家商品粮、不占国家编制、不要国家发工资。他的公司,忙时达两千余人,而其中在编制的国家人员只有10人。
“四不像”——“运城市牧工商联合对外贸易公司”的牌子终于挂了起来。
    “杀”出养牛热
运城地区拥有丰富的农牧资源,老赵开头只看中了一个小“尾巴”:搞残畜冷加工,组织出口。
当时晋南忌讳杀牲畜,人们认为牲畜是农家之宝,杀一头少一个,杀光了,靠啥种庄稼?赵百勤早作过调查,全区耕畜中有5%的老残牛,它们已失去了使役作用,不宰杀加工,是很大的浪费。因此,他决定以杀促养,“杀”出一个养殖热。
起初,他们以杀残畜为主,收购残畜的价格比市场上好畜的价格还高一点。农民看到有利可图,便纷纷来卖。继而,送好畜上门的也接踵而来。为培养农民的商品意识,赵百勤甘做赔本生意,趁热打铁,继续提高收购价格,引导农民从饲养役用畜转向肉用畜。他们的刀给农民带来了诸多好处:
——杀出了“养牛热”。仅以运城市为例,1981年全市养牛1.6万头,如今是2.8万头。
——杀出了一支养殖队伍。如今,公司联系着9000多养殖专业户、81个家庭加工厂,有470个代购代销点,近万人从事畜产品的加工和生产。每年每个专业户收入6000元以上。“牧工商”向农民返还400万元的利润。
——带出了一个加工群。仅姚孟乡3000名劳动力中就有1200人围绕“牧工商”从事皮革和皮件加工。
    “抠”出大家业
人们都说赵百勤是个“抠匠”,这话一点不假,他做生意的诀窍是“用减法减出去,用乘法乘进来”。
比如一头牛,肉出口了,牛眼、牛盲肠、牛板筋、牛蹄、牛鞭、牛尾等一样都不扔。他们分门别类加工,每头牛至少捞回十来元。公司综合利用产品多达72种,年收入87万元,占总收入的10.7%。就连既不能做骨料、又不能当肉吃的牛气管,他们也派了用场,用来喂狗养猫,每年增收1万元。
赵百勤也有“赔”的时候。一次,他从外地买回1.8万只种兔。每公斤2元钱,却以1.6元的价,卖给了农民。结果,大大促进了全市养兔事业的发展,而他又靠加工兔子,发了一笔财。
赵百勤领导的“牧工商”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拥有固定资产近1000万元,包括大小汽车5部、摩托车4辆,现代化屠宰车间一个,400吨冷库一座。10年来,他们实现利税超千万元,上缴税金400多万元。由它带动起的养殖、运输、加工专业户,占运城市农村总户数的1/5。意大利和德国两位电视导演看了这家公司,惊奇地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的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