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一个外行的人学会了修理拖拉机——记伊拉哈革命残废军人农场修理厂模范厂长迟子祥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2-19
第2版()
专栏:

一个外行的人学会了修理拖拉机
——记伊拉哈革命残废军人农场修理厂模范厂长迟子祥同志
丁履枢
黑龙江省伊拉哈革命残废军人农场修理厂厂长迟子祥同志,是一个革命残废军人,优秀的共产党员,黑龙江省的特等劳动模范。
迟子祥同志今年三十四岁。十几年前,他从山东讨饭流亡到东北,在长春“满洲电业”当徒工。一九四五年,东北刚刚解放的时候,他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许多主要的艰苦的战役,他都参加了。在两年多的战争过程中,他曾立功六次。一九四七年,他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参加法库战役,脚趾全部冻掉了,两个指头也冻掉了,最后他身负五处重伤,才被救下火线。
经过一个时期,迟子祥同志养好了伤,但他的身体已经残废,不能再上前线了。这时他首先参加了后方生产,他是伊拉哈革命残废军人农场的创始人之一。
伊拉哈革命残废军人农场是一个机械化的农场。他参加建场的第一年——一九五○年,就遇上了困难:大批的犁耙、农具坏了,没有人会修理。迟子祥同志自报奋勇担负这个艰巨的任务。开头,他什么也不会。他和几个同志先安上一个打铁的炉子,学习打铁。他们用些废铁学习,一次打坏了,二次再打。经过顽强的学习,他们不久就能打铁环、挂勾之类的东西了;慢慢的,他们学会了打铁的全套本领。
迟子祥想:只会打铁,还不能彻底解决修理农具的问题。他开始钻研新技术,学会了使用氢氧吹管“风焊”等办法。就这样,一九五○年一个春季,在他领导的铁工组修理、制造了一千二百多种农具的零件。
这年夏天,农场修建运输任务很大,缺乏车辆,大家着急,但没办法。迟子祥看见废铁堆里有些坏车架子,仓库里有些大车上备用的胶皮轮带,他就号召大家制造拖车。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迟子祥说:“不论多么困难,一定要作成,不然农场建设的运输问题就没法解决。”作拖车,要用车床和钻眼床子。当时农场里虽有一台旧的车床和旧的钻眼床,但是没有动力。迟子祥站在车床旁边想:解放战争初期,咱们部队每人不到十粒子弹,还能把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打垮,今天在生产战线上,还能有什么困难问题不能解决?他一面想着,一面在车床上挂上了皮带,用两只残废的手,猛力拉动皮带,车床立刻转动起来了。大家看到这种情景,很受感动,许多人眼眶里流出了热泪。大家上前一齐动起手来,紧张地拉皮带,镟零件,钻眼子,就这样制成了一架载重一万多斤的八轮大拖车。
虽然学会了打铁、风焊、造拖车,但还没有解决拖拉机的修理问题。以前,拖拉机上坏一个小零件,也要跑到哈尔滨去买,旅运费一项就很惊人。为了学习修理拖拉机,迟子祥参加了拖拉机的大检修工作,了解了拖拉机的构造,开始钻研了修理拖拉机的方法和技术。迟子祥首先研究了“瓦拉倒管”的构造,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但是需用量很大的拖拉机零件。但是研究制造拖拉机的零件,和制造一般农具上的零件不一样,因为制造出来的零件如果不合规格,不但修理不好拖拉机,而且还要损坏拖拉机的其他部分。为了慎重起见他先把用废的旧零件砸碎,检查生铁质量,结果发现和自己用的生铁料子一样。于是他就开始用车床镟制。他第一次造出来的零件,安装到拖拉机上,结果把“瓦拉”磨坏了,这时大家提出不同意再制。迟子祥的意志却坚定不移,他一夜不曾睡觉,研究出了磨坏“瓦拉”的原因,是“瓦拉倒管”制造的规格不精密,于是他重新加工,终于成功。
“瓦拉倒管”的制造成功,使他更坚定了钻研新技术的信心,同时也使另外几个修理工认识了钻研学习的重要。接着他又和两个修理工进一步研究了拖拉机上“坐瓦”和“甩子瓦”的挂瓦工作,这也是修理拖拉机的一项困难的重要的工作。他们开头试验挂瓦,一连挂四次挂不上,经过七、八次的试验都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发现是“乌金”的温度没掌握好,温度高了,把锡里子流了出去;温度不够,锡里子化不开。如何掌握温度呢?正在没办法的时候,大家都有些灰心。迟子祥同志向修理工们说:“在共产党员面前,在解放军的战士面前,没有能阻挡住他们前进的困难。”在迟子祥同志的鼓舞下,修理工们又在一起精心钻研,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他们用木片试验“乌金”温度。温度不够的时候,把木片插进去不大变色,温度高了,木片一插就烧黑了,如果木片插到“乌金”里变成一种淡黄色,这就是温度恰好。这样挂起瓦来,挂一个成一个,结果他们又胜利了。
迟子祥同志,不但自己艰苦奋斗,更重要的是他时刻注意教育培养在他周围的同志们。他说:“一个人能有多少力量呢?只有积极培养和发动了大伙的力量,才会更起作用。”两三年来,在他的培养下,修理厂里,已经有十六个同志学会了打铁、挂马掌、修理农具。修理工刘庆华、吴文义,学习了他的钻研精神,创造了修理拖拉机上气缸盖的新办法。拖拉机的气缸盖,常会炸裂,以前根本无法修理,买一个要用五百万元。现在他们也能修理了,今年一年他们就这样修好了五个缸盖。
今年初春,土地情况不好,春耕任务又很紧急,每天各个分场大批的坏机器和坏农具送到修理厂来,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迟子祥同志每天的修理工作,总是要到深夜。就是在大雪纷纷的深夜,人们也会看到修理厂的院子里,闪耀着风焊的火光。在闪闪的亮光底下,照耀着迟子祥仰卧在泥水里的机械农具底下,用他那双残废的手,拿着氢氧吹管在紧张的风焊。
三年前,伊拉哈革命残废军人农场迟子祥同志建立的小铁匠炉,今年已经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机械修理厂了;迟子祥同志从一点机械也不懂,今天也已成为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修理技术的能手。由于这样的成就,三年来每年他都被评选为农场的劳动模范,去年在全黑龙江省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并且出席了全东北的革命残废军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今天生产战线上的奋斗,会给我们更美好的明天。”迟子祥的这句话,在伊拉哈革命残废军人农场里开始实现了,“北大荒”的一片荒草野甸,变成了一个机械农场,变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了。迟子祥同志去年在农场里结了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他的家庭,新衣穿不完,天天吃着大米白面。在幸福的生活里,人们跟他谈起他的成绩的时候,他总常是这样说:“一切成绩,都是在党的培养之下创造出来的,没有党的培养,我会有什么成绩呢?没有党,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党对我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而我对党的贡献,还差得太多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