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民族音乐的振兴篇——记全国民族器乐展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02
第8版(副刊)
专栏:

  民族音乐的振兴篇
  ——记全国民族器乐展播
  殷桂华
  在通俗歌曲唱遍大街小巷,在架子鼓一直打到了乡下的情形之下,几乎是偃旗息鼓的中国民族器乐自1987年以来,竟然连续刮起了一场场旋风,带着民族之魂的旋律,通过舞台、荧屏、电波,又传遍神州,越过国界……一曲曲丝竹管弦,传统的神韵依旧,改革的风采又使它增添了新的魅力。
  1987年底,“全国专业民族管弦乐展播”在北京隆重举行。它的主办者是“五台一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展播伊始,适逢龙年。在亿万中国人喜迎新春的时候,展播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献上了“龙年音乐周”。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最富声望的20个民族乐团、共800余名演奏者登台献艺:71面古筝的大合奏,老少五代同台,蔚为壮观;山西绛州鼓乐《秦王点兵》撼人肺腑……这是建国以来民乐界最盛大的聚会,使人们在荧屏上、广播中又看到了、听到了他们熟悉的铿锵、细腻、博大的民族乐声的演奏,看到了、听到了熔铸着自信的民族管弦的声音——伴着改革的大潮,民族音乐要奏响崛起的强音。  
  1990年7月,“五台一会”历时一年的第二届展播开锣了。它以小型民族管弦乐新作的征集评选为主题,为群众呼唤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他们喜闻乐见的佳品。一呼百应,各民乐团体立即热情创作,精心演奏,200余首新作品带着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时代风貌送到北京。参评听众的信雪片似的飞来,参评的全国各地民乐专家连日地听,连夜地评,如醉如痴,难以割舍。
  一年间,展播又把三台大型、精彩的新作品音乐会呈献给全国人民,其中一台“步步高春节音乐会”,在喧闹的春节期间,在数十台眼花缭乱的晚会中,它以独特的韵味,使人耳目一新,不能忘怀。
  民族器乐振兴的音响,最感振奋的是千千万万民乐工作者。一块巨石,激起浪花千迭:陕西的民乐团体,为了一展西北风采,联合行动,同奏一曲;北京老资格的中国煤矿文工团、铁路文工团、全总文工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也联袂携手,共奏新声;参加展播的安徽省艺校的师生们,竟然用“枕戈待旦”来表示他们参加展播的激情,河南歌舞团要通过展播,重振“郑卫之声”;……第二届展播中,为了推荐当地最新创作的好作品,地方电台的同志们可谓历尽艰辛。第一个送来作品的新疆台,那洋溢着边疆风情的十几首作品,是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挤公共汽车到排练场连续奋战干出来的;河南歌舞团民乐队的同志们说:今天有这股东风,此日不搞,更待何时?紧张的十余天排练,演奏者们分文不取;天津歌舞剧院民乐队的同志们,竟是在没有暖气的录音间在一个个寒冷的冬夜中完成了新作品的演奏……于此,你能说,民乐队伍涣散了,消沉了?能说民乐没有凝聚力、号召力?
  振兴民乐的共识来自人民大众。展播办公室里有成百上千封来信,热诚的祝贺、沉甸甸的希望镶在字里行间。这是人民大众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这是民乐振兴的最深厚的土壤。
  展播的成功,来自民乐的呼唤;展播的轰动,来自民众的喜爱。民乐的前程,即系于此。
(附图片)  
  实力雄厚的中央民族乐团在参加展播演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