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世界转基因鱼研究的新进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02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转基因鱼研究的新进展
  刘建康 谢岳峰
  1982年美国科学家巴尔米脱等人用基因转移技术培育出了“超级鼠”,从而揭开了动物基因工程育种研究的序幕。
  1983年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研究员领导的小组开始了鱼类基因转移定向育种技术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向鱼类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改变受体鱼的遗传结构,创造出更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他们用极细的玻璃针将人生长激素基因显微注射到鲫鱼受精卵的胚盘中,然后将其培养成鱼。分子杂交结果表明,这批鱼中大约有50%的个体整合了转移的外源基因,这种鱼称为转基因鱼,这是世界上首批转基因鱼。随后,他们又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泥鳅、鲤鱼、金鱼、团头鲂、草鱼和土鲮鱼。
  在中国科学家获得第一批转基因鱼后短短的几年内,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科学家们已至少有27次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到鱼类中。
  转基因鱼所携带的外源基因能否表达?其表达产物是否具有生物学功能?这是转基因鱼研究的重要课题。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们通过转基因泥鳅的研究工作,首先证明了导入的人生长激素基因可在受体泥鳅中表达出人生长激素,这些激素具有促进泥鳅生长的生物学功能。他们在1986年得到了第一批具有快速生长效应的转基因泥鳅,被报界称为“超级泥鳅”。他们后来的工作证明,其它种转基因鱼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这种效应,在1990年的一批实验中,七月龄的转基因红鲤最大个体达2.3公斤,而同塘饲养的对照组红鲤平均体重仅0.8公斤。
  转基因鱼的优良性状能否遗传给后代是决定这项技术有无实用价值的关键。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们成功地在1986年用转基因鲫鱼繁殖了后代,在世界上首次证明转基因鱼所携带的外源基因能通过性腺传递给子代,并证明外源基因在子代鱼中同样可以表达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目前他们已将转基因鲤鱼繁殖到子三代,而国际上大多数同行都仅得到当代转基因鱼,只有少数实验室将转基因鱼繁殖到子二代。
  科学家们意识到要使这项技术真正达到实用化,必须使用来自鱼类本身的“目的基因”,各国的科学家们竞相分离鱼类基因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中国科学家们分离了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将它与鲤鱼肌动蛋白基因的启动与调控部分进行了拼接,构成了一个全部元件均来自鱼类自身的重组基因,并用这种重组基因对鲤鱼进行转移,获得了世界上首批“全鱼”转基因鱼。
  科学家对鱼类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们普遍认为,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展,科学家们不但能使鱼长得更快,也能培育出抗热、抗寒、抗病和抗污染的食用鱼,还可能创造出更漂亮的观赏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