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今日枣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04
第4版(要闻)
专栏:

  今日枣庄
  本报记者 李济国
  盛夏季节,来到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枣庄,市委副书记孟繁成提议先去参观枣庄新开辟的旅游景区万亩石榴园。导游自豪地说:“近年来,榴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人,被誉为天下第一榴园。”我们身临其境,站在一望亭高处,放眼万亩石榴园,秀丽景色尽收眼底,无不为之动情。
  然而,在枣庄逗留数日,所到之处,耳闻目睹,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今日枣庄红似火。
  《铁道游击队》中描写的枣庄镇,至今记忆忧新。那是由破旧低矮的房屋、狭窄不平的土路构成的,“雨天污水流,晴天煤灰飞”。这是旧社会枣庄镇的真实写照。这一历史并没有随着枣庄的新生骤然中断。直到60年代中后期,枣庄依然“一条马路一盏灯,一把花生逛全城,一个喇叭全城听”。到了70年代,枣庄仍然没有出现奇迹。历史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到了80年代,枣庄经济和社会生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终于旧貌换新颜,令人刮目相看了。难怪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的原型之一刘金山,今年旧地重游时,怎么也辨认不出当年经常出没、战斗过的地方。他因今日枣庄的巨变而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枣庄是历史悠久的鲁南煤城,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已跨入“全国卫生城”的行列。近10年枣庄投资1.6亿元进行城市基础和卫生治本建设,市区15条主要马路全部用沥青铺装,人行道和背街小巷、居民区道路沥青铺装率也已达95%以上,还改造建设了7个密封半密封的集贸市场,搬迁了市区周围5公里内的200多座土焦池、石灰窑,地下排污渠道已延伸140公里,大部分公厕实现了水冲化,垃圾和粪便全部日产日清。煤城的“黑、脏、乱”从此一去不复返。从煤城到卫生城,是枣庄的历史性变迁。
  漫步枣庄街头,不仅市容整洁,而且绿树成荫,花草成片,街头花坛绿地、居民区小游园令人赏心悦目。枣庄地区绿化面积已达436.6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7%,植物园、人民公园初具规模,花园式的绿化先进单位和庭园日益增多。我们去过的枣庄橡胶厂、第二棉纺厂,厂区和职工宿舍区环境整洁,绿如公园。尤其是今年5月初完工的解放南路大环境绿化工程,为市区南部市民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幽静的游玩场所。煤城已置身于绿色海洋之中。
  生活在枣庄的人是幸运的。1985年枣庄投资2500万元完成了管道煤气工程,到1990年,管道煤气化率达40.8%,成为山东最早使用管道煤气的城市。同时兴建了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实行连片供热,使一家一台小锅炉、一户一个小烟囱、家家户户冒黑烟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近两年国营饮食业旨在服务、方便群众,在枣庄街道布下14个早点网点,从早晨6点开始,到8点30分,共有60多个小吃品种应市,职工和居民无不称便,外地来人更交口称赞。
  枣庄巨变的基础,用秦尧基市长的话来说,一是立足丰富的煤炭等资源优势,重点加强了基础工业建设,带动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二是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在全省率先走出自费开发、滚动发展、科技创业的新路子。
  今日枣庄市包括薛城、峄城、山亭、台儿庄、市中五个区和滕州市,有4550平方公里土地和321万勤劳朴实的人民。这人杰地灵之地现有煤井100多对,原煤年产量约1000万吨;全国第一套美国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工程,正在鲁南化肥厂建设;山东最大的鲁南水泥厂已在这里建成,全市水泥年产量300万吨,人均1吨;石膏总产量达210万吨,占山东省总产量的85%;十里泉发电厂被誉为“鲁南明珠”。全市形成了以能源、纺织、食品、化工、建材、机电6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格局;农林牧副渔各业也有了突破性进展,是国家的重要产粮基地,枣庄市辖区在全国近5年农业总值100个大县中已跻身前10名。薛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实现了路通、电通、水通、电讯通、煤气通,投资环境初步形成;7个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4580万元固定资产、产值1.5亿元的生产能力;全市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枣庄海湾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年产值1亿元,利税1360万元,产品大部分销往境外,4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今天,枣庄市人民对他们用辛勤劳动换来的红火生活并不满足,他们要继续艰苦奋斗,把枣庄市的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蓝图变为现实,使明天的生活更比五月的榴花红。(附图片)  
  枣庄市龙头路。 杨传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