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苏联电影导演彼得罗夫是怎样处理战争题材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2-20
第3版()
专栏:

苏联电影导演彼得罗夫是怎样处理战争题材的
伊琳
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里,战场和各种兵种、各种武器、各种战斗动作的出现,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都应该是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关的。从我们有些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上,也能看到规模相当大的,被导演处理得相当紧张剧烈的战争场面,但这些场面究竟表现了什么思想,说明了什么问题,则往往不能给观众以明确的、肯定的答复。
苏联电影名导演彼得罗夫在北京的一次会上说:“我们的描写战争的影片,其实应当称作和平影片。”这意思是说我们表现战争,不是宣传战争,因为我们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
彼得罗夫是苏联影片《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导演,他介绍这部影片的导演经验时说:“单靠战斗的场面是不能解决主题思想的问题的。这部影片的主题是要表现斯大林同志的作战计划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是要表现这个计划的战略战术的意义,要表现苏联的军队、苏军的将士和全体苏维埃人民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怎样体现了斯大林同志在大本营里所制订出来的这一消灭德寇法西斯侵略者的伟大计划。……”
彼得罗夫同志的这些话,对于我们年轻的中国电影工作者是有很大启发作用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电影剧作者和导演。
影片《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留给中国观众以极深刻的印象的不仅是它的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而且是伟大的斯大林及其战友们和红军战士们的不朽形象。正是这些鲜明的形象和他们的活动,才使那些庞大复杂的战争画面,具有深刻的意义。战争场面在这部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它和人物以及剧情的发展如此巧妙有机地塑捏在一起,成了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使我们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苏联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看到斯大林同志的卓绝军事思想,推动着历史从艰难困苦中走向胜利!
同样的,在彼得罗夫导演的另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库图佐夫》(中译名:《大败拿破仑》)中,战争场面虽然不多,但那位伟大俄罗斯统帅的活生生的形象,以及他那英明的军事战略,却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导演用了这样的手法结束了整部影片:拿破仑发觉自己已经无法挽救失败的命运,他丢下了他的所有的部下,独自坐着马车在风雪中悄悄地逃出了俄罗斯。
导演采用了如此简明的手法,有力地说明了主题。如果后面再出现拿破仑的大军怎样溃退,俄罗斯的军队又如何追歼败敌,那么,非但不会给这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增添什么光彩,反会给观众以“烦琐”之感。
对于另外两部我们同样热爱的苏联著名影片《第三次打击》和《攻克柏林》,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彼得罗夫同志在答复问题时说:“这三部影片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第三次打击》和《攻克柏林》中的人物,虽是经过艺术家的概括、归纳、想像而创造出来的,但都是苏联英雄的典型。所以不管三部影片的样式有着什么不同,但同样都很真实地表现了历史事件,表现了斯大林同志的领导;很深刻地刻划出了红军将士和苏维埃人民的使人难忘的形象。”
这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我们应该向苏联艺术学习的地方。这里向我们提出了艺术样式的多样性问题。我们不应当千篇一律地要求所有影片的作者和导演都来创作同一种艺术样式的影片。相反的,我们应当鼓励电影工作者用各种样式、各种风格来反映我国伟大革命历史和伟大现实生活。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一部历史纪念碑式的艺术记录影片。银幕上的卫国战争年史、字幕、旁白词、战争形势地图以及音乐音响等等的配合,丝毫没有什么不协调的痕迹。这种种错综复杂的配合,根据人物情节的发展和情绪的需要,顺着主题的线索被严密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作品本身的统一的独特的样式。
这部影片的导演主要地采用了真人真事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伟大的历史事件。因此,影片的很多情节,如斯大林格勒车站争夺战、巴甫洛夫大楼等场面,也都是真实的史迹。就连拍摄的工作,也是尽可能地到发生事件的当地去进行的。彼得罗夫同志当时的想法是:
“这个历史纪念碑的创造不仅是为了现代的人,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后代的人也能亲眼看到祖国伟大卫国战争的历史。这部影片完成后不仅要经过苏联电影部的审查,而且要求苏军统帅部予以鉴定;不仅要请艺术界的同志们来提意见,而且要请红军的将领和战士们来提意见。要让参加过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每一个人看了这部影片后,都能成为影片所描述的历史事迹的见证人。”
试把《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影片和它的电影文学剧本对照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修改了剧本不少的地方。从剧本到影片是经过了很细致的再创作过程的。
彼得罗夫同志和剧作者维尔塔同志是从确定影片题材,着手收集材料之日起,一直到影片摄制完成止,都在一起工作的。苏联艺术家们这种认真负责的创作精神,以及苏联电影艺术界的科学的制度,保证了作品的不断提高。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