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总结经济教训强化抗灾救灾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2
第2版(经济)
专栏:

总结经济教训强化抗灾救灾意识
四川省副省长 刘昌杰
1991年,我省是个重灾年,旱、洪、风、雹、病虫、低温、山地灾害以及地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抗灾救灾中,愈加使我们认识到树立抗灾救灾意识的重要。
我省1991年的丰收,就是强化这种意识的结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指导思想明确,坚持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弦”一直绷得很紧。早在1990年10月召开的我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就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基本省情,把各项抗灾救灾措施落到实处。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即召开成员会议,进一步研究农村工作和抗灾救灾的有关问题。在灾害发生高峰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抗灾救灾上来。各级主要领导都亲临抗灾救灾第一线组织指挥,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其次,树立抗大灾抗多灾,把防、抗、救融为一体的思想。不少地方针对灾多、灾重的实际情况,坚持防抗救结合,成效十分明显。在防灾工作方面,我们狠抓了避灾措施落实。前年秋天以后,全省就投资8.8亿元,劳动积累工14亿多个,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57.9万多个(处),新增蓄引提水能力9596.5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8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279万亩;完成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造林37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85平方公里。同时,各地采取措施全力作好大江大河防汛安全,确保主要堤防不溃决,大、中型水库不垮坝,重要交通干线和人口密集城镇不出问题。在抗灾工作方面,狠抓减灾措施落实。不少地方在春旱持续发展、伏旱长时间肆虐的严峻形势面前,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或抽水担水保苗,或及时调整作物结构,或抓住时机改种补种,收到了抗灾增产的明显成效。在救灾工作方面,狠抓恢复措施落实。一抓当务之急。对因灾死难者,及时稳妥处理善后事宜,做好安抚工作。对因灾受伤群众,全力组织治救。及时解决“三无户”吃、穿、住等具体问题,做到灾民不饿死、冻死、外流。狠抓“四通”(通电、通水、通车、通讯),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二抓改种补种。三抓工业企业开工复产。四抓复课复诊和恢复营业。五抓工程修复。
去年的抗灾救灾工作,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抗灾救灾意识,同时使我们总结和吸取了更多的经验教训。
第一,防、抗、救灾一盘棋,是减少和减轻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狠抓工程、生物和农耕农艺措施的落实,是抗灾斗争的第一道防线。在自然灾害袭来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抵御,是抗灾斗争的第二道防线。灾后补救,是抗灾斗争的第三道防线,也是弥补灾害损失的重要工作步骤。总之,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是减少和减轻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的重要前提,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党、政、群、团一起抓,是贯彻落实抗灾救灾措施的根本保证。我省历史上曾发生过数百次重大自然灾害,在封建社会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哪一次大的自然灾害不造成千百万人死亡和流离失所?今天,即使遇到罕见的自然灾害,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仍然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大灾之年仍然能做到人心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铁的事实证明,党、政、群、团一起抓,是夺取抗灾救灾胜利的关键所在。
第三,军、地、民众一条心,是搞好抗灾救灾的重要条件。
第四,款、物、技术一齐投,是搞好防抗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没有充足的资金、物资投入,就不可能修建必要的防灾工程,重建家园更会成为一句空话;有了资金、物资投入,没有科学技术作指导,防灾工程和重建设施就不可能保证质量,就经受不起自然灾害的考验,达不到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而且还会造成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劳民伤财,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我省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差异明显,自然灾害频繁,危害相当严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于灾害重发区之一。进一步强化抗灾救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与自然灾害作长期斗争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麻痹。认识自然是改造自然的前提。只有加深对四川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增强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我省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总结这些经验,长期不懈地搞好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