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3
第2版(经济)
专栏:

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
杨汝岱
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面对日益发展的对外开放势头,回顾近10余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反复领会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精神,我们对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内陆地区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发端于内陆、继而逐步扩展到沿海地区的。这与对外开放肇始于沿海、继而扩展于内陆地区恰成一种比照。10余年来,内陆地区确实在多方面体现出体制改革的先发效应。就四川来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率先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短的几年中,不仅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一部分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在城市改革中,由于较早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了扩权放权的政策,因而企业的自主活力不断增加,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和生产热情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这些年,在体制改革深化的每一过程和每一阶段,都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改革思路,创造出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在企业改革方面,早在企业承包制实行初期,四川就推出了10个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内容的超前改革试点企业;并明确要求面上企业通过实行承包制,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求发展的经营机制。与此同时,又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进行了股份制的尝试。在流通体制改革方面,1979年,四川即创办了第一个生产资料市场;在商贸企业普遍推行承包制的同时,又在部分县市进行了商贸企业全面自主经营的试点,这一试点的内容后来被进一步系统化为“四放开”、“五自主”;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四川在全国较早创办了一批城市信用合作社,建起了一批信托投资机构。此外,重庆市实行税利分流的财政体制,广汉市放开粮油价格以及巴中、邛崃等县的农工商一体化等,都是在全国出现较早的改革措施。这些创造性的改革,对四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种现象:某些改革思路出现于内陆地区,而进一步深化则是在沿海;有些改革措施在内陆地区经不住风风雨雨,不时出现反复,而在沿海地区则能坚持不懈;甚至同样实行着某项改革,内陆地区的效果却不及沿海。例如,生产资料市场发韧于内地,但发展进程和规范化程度则不如沿海,内地生产资料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集市贸易水平上;股份制试点工作也开始于内地,而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却出现于沿海;内陆地区虽然较早地提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但转换的进程则不及沿海,并且,内陆地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沿海地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则更主要依靠市场竞争压力下所形成的自觉性。过去,我们也曾思考过这类现象,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看来,这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相对滞后。
从沿海地区的实践看,对外开放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引进了外资,增加了本地区的经济实力,更主要是引进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机制,引进了新的经营观念,也引进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主体,从而为经济运行增添了活力。这些对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如果说内陆地区曾得益于改革的先发效应的话,那么,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深化则较多地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先发效应。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小平同志关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这一战略思想的重要意义。十分清楚,没有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就会失去基本的环境与条件,同样,没有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也难以深化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内陆地区应当从当前现实出发,把对外开放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缩小同沿海地区在这方面的差距,使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劣势与优势
对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相对落后,人们往往更多地归因于内陆地区的先天性不足。因此,正确看待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劣势与优势,这是很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毫无疑问,内陆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对外开放中确实具有某些不利条件。就四川而言,既“无海”,也“无边”,地理位置封闭,交通条件较差,通讯较为落后,对外通道较少,更不具有沿海、沿边地区同境外的那种传统联系和姻缘关系。同时,吸引外商的政策也不及沿海地区优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开放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当承认,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某些不利因素。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中所出现的差距,与这些因素有一定关系。
然而,从四川这个内陆大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对外开放方面也有不少沿海地区所不及的有利因素。首先,四川在资源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四川不仅农副产品品种丰富,产量多,依靠农副产品为原料发展轻工业的潜力很大,而且矿产等资源也较为丰富,铁矿、天然气、水能以及稀有金属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原材料工业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四川的工业基础有一定的实力。“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且在全国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工业基础。冶金、电子、化工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均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四川的科研单位较为集中,科技人才较多,科研力量较强。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期间,全省形成的各种科研成果为4653项,如果都能转化为生产力,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四川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有利于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如此,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四川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对一切有远见的投资者来说,都有较大的吸引力。总体上看,四川的经济结构与港、台以及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四川在资源、加工与制造能力以及劳动力等方面所具备的条件正是这些地区和国家投资者或贸易者所需求的。可以肯定,经济结构上的这种互补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彼此吸引力,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抵消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不利因素,消除内陆地区同海外的隔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一个趋势:对外开放越是扩大,越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内陆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等条件就越能显示其优势。这一方面是因为外商投资在超越了“三来一补”的初级模式,逐步转向长期投资和大型开发项目后,对资源的需求与依赖程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在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而内陆地区在这方面仍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加之内陆地区的投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因此,内陆地区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外商的关注。从四川情况看,今年1至7月份,新批外商项目达437项,协议金额达2.9亿美元,分别超过去年总和的285%和602%。在投资项目中,电子、机械、医药、纺织、丝绸、工艺美术、食品、旅游等与本地资源相关的项目约占82%。
总之,对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劣势与优势应有恰当的认识,既要看到某些不利因素,更应看到自己的优势,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必要的信心。
三、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应有自己的特色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走在内陆地区的前面,为内陆地区提供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和启示。但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更应有自己的特色。这一方面是因为内陆各地的具体条件与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只有从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出发,才能使对外开放产生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方面不同于沿海地区开放初始的情况,简单地沿袭沿海地区所走过的道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这也就是说,内陆地区当前的对外开放工作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和较高的起点。
就四川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吸引外资,加快本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种“短平快”的“三来一补”固然同样需要,但从四川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要的还是利用外资,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与水平。这方面,既包括吸引外资,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进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围绕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发展轻纺、食品等工业;也包括利用外资加快电子、机械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工艺的更新,提高产品档次与品位;又包括将外资引入到能源、交通运输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之中,甚至还包括吸引外商参与矿产资源以及房地产业、金融业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应,我们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则应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对外商的吸引力之上。一方面,在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上下大功夫,尽可能突破地理上的封闭性(如发展航空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无边”、“无海”的不足);另一方面,改善政策、体制以及政府的工作作风等“软件”,用优惠的政策,顺畅的体制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加外商的投资兴趣。
根据四川“无边”、“无海”的这一特殊情况,对外开放应采取多种方式和多种思路。目前已经或正在实行的主要方式和思路有:(1)走出盆地,在沿海、沿边地区设立窗口,并利用这些窗口扩大对外联系和交往。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借船出海,借边出境,借台唱戏,借鸡下蛋”的“四借”方针,向“有边有海”的地区“借光”。目前四川许多地区(包括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企业已纷纷进入深圳、海南、北海沿海城市以及云南、黑龙江、新疆等沿边地区,从事各种实业开发,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不久前召开的西南五省七方经济协调会议上,确定了“以联合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把联合走向东南亚、重振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2)抓好川东、攀西“两翼”的开发以及川西平原“一线”的发展。川东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中央沿江开发的方针,结合三峡工程的兴建,并借助开发浦东的机遇,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重庆、万县、涪陵几个沿江城市的开发建设,在长江上游形成富有特色的经济带。攀西的开发着重是借助外资,开发攀西丰富的矿产资源,把攀西建设成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在川西平原“一线”,除了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外,再就是利用“一线”各市县经济较为发达的基础和较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兴办实业或从事贸易。目前“一线”各市县对外开放的势头很好。不仅外商的单项投资大量增加,成片开发也已经出现。温江、广汉、都江堰等市县已逐步成为外商、台商投资的热土。(3)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承包工程和兴办实业,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独联体、越南、泰国、香港以及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创办了实体,在外承包的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
从四川的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出发,在对外开放的内容上,我们将实行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对外旅游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多方面并举,并分别有所侧重。在吸引外资方面,重点是吸引外资、台资来川进行成片或重大项目的开发;在对外贸易方面,着重发展同东南亚、独联体的边贸,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日本、美国以及欧共体国家的贸易关系;对外旅游工作的重点是开辟新的旅游景点与线路,改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产品的档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则力求与大型成套设备以及投资类工程机械的出口相配合,以提高对外合作的总体效益。通过这些方面,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践表明,无论在沿海,还是在内陆,对外开放的进程都始终同思想解放的程度相关。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当前制约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工作的主要障碍仍然来自于思想领域。因此,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首要前提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10余年来,我们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方面曾作过不少努力。自80年代初起,我们就通过多种方式在党员和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教育。1987年,省委还曾明确地把突破封闭、狭隘的“盆地意识”作为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在全省上下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震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以说,这些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包含了我们在解放思想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但是,从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所体现的境界与气度来看,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首先要摆脱“左”的影响,站在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一基点上,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引进外资、对外贸易以及其他对外经济交往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与外商合作和交往的领域、方式上,应跳出传统框框,敢于突破,不拘一格;对待外商在投资、贸易等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合法收益,应持健康的心态,允许并保障外商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取得合理的利润。其次,应克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甩掉“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先天不利”的包袱,充分发挥内陆地区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创造条件,在本地区形成对外商有较强吸引力的环境与气候。
对外开放,对于内陆地区的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在解放思想的同时,每一个党员和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以认真、积极的态度学习和掌握对外经济交往的基本知识,逐步提高同外商进行交往的能力,并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在复杂的对外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出色地做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工作。
(作者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