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行与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1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行与思
李志远
如今,颇多的改革弄潮儿,大胆地闯,且已卓见成效。但也有些人,望闯生疑,迟迟不动。一位朋友说,他那个单位的“长”,一味强调“三思而后行”,因而延误了改革的步子。
《论语》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自此以后,“三思而后行”便成为一则古训。既是古训,人们也便用以规范自己的言行。应当说,“三思而后行”并不错。因为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事前想想利弊得失,行动起来把握性会大些。
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如果行前一味“三思”,非要思得万无一失才去行,那就走向了极端,到头来势必坐失良机。事实上,认识来源于实践,对一件事的认识,行前很难思得完全周全而深刻。“绝知此事须躬行”,正是这个道理。特别是改革创新之事,既无理论先导,又无经验可鉴,需要行前“三思”,但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精神:大胆地闯。一位改革者跌跤后,总结教训,继续改革,不久又东山再起。他说:“我失掉的很多,但得到的更多。”试想,假如他当初一味“三思”而不去闯,当然不会跌跤子,不过也断然不会有大成功。
细想想,行和闯的过程也是思的过程,是更紧密联系实际的思,是动态的思。坚持闯中思、思中闯,边闯边思,符合“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规律,有利于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有利于及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及时肯定成绩,纠正错误,继续前进。由此看,大胆地闯并不是不要思,而是会更好地思;也不是一概排斥行前“三思”的静态思,而是会静动相佐,取得思的更佳效应。
有的人头脑中框子较多,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用“三思而后行”的幌子,掩饰自己,也麻痹别人,其实,是“不思”,也就更谈不上“行”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干;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