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4
第5版(理论)
专栏: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东风杯征文·

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
中共烟台市委书记杜世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烟台市是全国12个科技兴市试点城市之一。十多年来,我们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1年,全市共取得重点科研成果2766项,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011个,80%以上的工业企业初步得到了改造,科技进步在工业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7.64亿元,比1980年增长2.01倍。
建立技术市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要由潜在的生产力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形成技术市场机制得以实现。原有的经济体制使科技发展缺乏面向和进入经济建设的活力,经济建设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核心是建立技术市场,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
1985年以来,我们把建立技术市场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原则,在市和所辖的11个县市区建立了技术市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改变了技术成果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无偿推广使用的局面。一批先进技术作为商品进入科技市场,通过签约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及技术入股、技术经济承包等多种形式,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仅1991年全市就举办技术交易会46次,参加人数50多万,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000多项。去年我们举办了一次以专利技术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企业经济技术联谊会,短短几天时间就签定专利技术合同1721项,成交额5.2亿元,当年实施67项,实现产值3.9亿元,利税5579万元。这次联谊会之后,原来临时性的技术市场变成了常设市场,着重在国内外科技信息、协作与开发、难题招标、新产品展览、专利技术及产品展示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
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才能和作用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因此,大胆地改革束缚科技人员智慧和创造才能发挥的旧体制,改变人才的积压和浪费状况,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迫切要求。
首先,立足于提高本地人才的利用率。几年来,调整了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科技人员4000多名;从工人、农民和社会能工巧匠中,录用了专业技术干部2000多名;为重点经济部门、重点工程项目单位,调剂输送了38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我们还启动了人才双向选择流动的机制,开办了人才市场,为市内人才的交流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仅今年上半年,就举办了16次人才市场交流洽谈会,有5000多名科技人员到市场登记、应聘,有2600多人达成流动协议,其中半数以上实现了流动的愿望。
其次,面向当地需要,广泛引进人才。我市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组织、技术团体建立了直接联络关系,组建起1500多名外国专家的人才库,已引进外国专家250人次。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人才信息联络中心,与国家50多个部委、40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人才交流联系。市里成立了留学归国人才工作站,为更多地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创造了条件。全市现有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中,引进的占30%;农业技术人才中,引进的占37%。可以说,如果没有人才的引进,烟台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势头。
第三,改革教育体制,多层次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1984年烟台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教育改革试验区以来,我们大胆探索经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路子,把教育转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我们在全市集资5000多万元,兴办了烟台大学,全市大专院校由改革前的3所增加到7所,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城镇普及了高中段教育,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段总人数的57.5%。现在,在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比全国高20多个百分点。
推进整体开放,为科技进步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走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路子。“七五”期间我市共用汇1.4亿美元,引进78条生产线,3000多台设备,39项软件,这对提高我市的工业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七五”中后期,我们提出了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建成以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为主干的工业结构框架。目前全市规划的12个“八五”重点基建项目和30个重点技改项目全部批复立项,其中29项纳入国家和省“八五”计划;在建项目中,“星火”项目有99个,“火炬”项目有34个;透明导电玻璃、涤纶长丝、百万吨盐田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行业正在形成。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上,我们坚持以“改革的试验区、开放的示范区、高技术产业的中心区”为目标,烟台开发区经过7年的建设,总投资已达近10亿元,累计签订外引内联项目174个,投产企业80家,1991年实现工业产值4.21亿元。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与4个国家(地区)和17个部委、大企业达成划片开发意向,协议开发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引进重大高新技术项目30多个。
为了拓展科技进步的发展空间,我们实施了万家企业对外开放战略,就是国营、集体、乡镇所有的工业企业都要面向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我们突出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加快国营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步伐。“七五”期间,重点抓了100户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达15.8亿元,占全市技改总投资的54%;围绕重点产业安排实施1000个技术开发、攻关课题,共开发新产品2660项,其中有405种填补了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4种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二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引进高新技术武装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机制灵活,容易与国际市场接轨,吸纳先进技术的欲望较强,因而成为我市实施万家企业对外开放战略的主力军。
深化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要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必须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从地方的角度看,这个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在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我们按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在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国民经济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调整和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建立市、县、企业三级技术进步基金和市级技术进步奖励基金;激励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激励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我们用责任制的方法,把推动科技进步的内容,纳入经济综合部门和企业、行业主管部门机关岗位责任制,敦促他们落实有关科技进步的政策和措施,实行定期考核,奖惩兑现。我们把企业技术进步和职工教育列入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必包指标之一,每年进行评估、督导和考核,对这方面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使企业技术进步和职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
在农村,建立了国家、集体科技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市县两级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建立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农业技术服务队。全市农村配备了18000多名农业技术员;按每30户有一个示范户的要求,发展科技示范户36000多个;建立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650个,使农业生产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网络化、系列化。在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科研、开发、推广服务体系,近7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厂办科研所或厂矿科协组织,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素质,大大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于依靠科技进步,从而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