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楹联和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楹联和诗
臧克家
中国是诗的国度。2000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之后,又有《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文苑里,另外有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类,这就是楹联。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朵玲珑娇花。
我国传统诗歌的模式,有四行诗体绝句,八行律诗,另外还有杂言诗体。而楹联,仅仅两行(当然也有多行的长联),可以抒情,可以述志,可以写风景,可以作实用。它,字少含蕴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赞赏。
一副好的楹联,应该就是动人的诗句,有情感,有思想,有寄托,有情趣。一味地在字面上下功夫,讲对仗,论平仄,即使把古代的歌诀背得滚瓜烂熟,什么“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也决不会写出饶有诗味的楹联来。
楹联,仅只两句,就要求它更精炼、更集中、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它需要作者有生活体验,有学识,有艺术表现能力,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味道。格律要讲究,但这是技术,不是艺术。艺术,是活生生的东西,给人以美感享受,给人以启发与思索。我们要求楹联作者们要学诗,通诗,用诗人的眼光来看楹联,像作诗一样去创作楹联,力争使楹联诗化。话好说,要真正做到实难。楹联在我国,可以说是普及面最广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似乎在一些人看来,撰联容易作诗难。其实,一副好的楹联作来并不容易。没有古人那种“捻断胡须三五根”的劲头,哪能写出惊人佳句?就楹联来说,我是有点“厚古薄今”的。当代楹联,家传户诵的上乘之作不很多。明清两代的楹联高手解缙、徐渭、纪昀、郑燮、何绍基……等人的作品,韵味隽永,一联就是一颗珍珠,有光有彩,悦目赏心。
我从小就喜欢楹联,有一些背得透熟。如郑燮的“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近一二十年来,心有所感,兴趣来潮时,我也试着作了十几副对联,希望做到风格别具,“联内有我”。
我们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举国悲痛。周总理的高尚人品、伟大业绩在人民心中竖立起一座丰碑。我因而有感三思,撰写成这样一副楹联:
应凭业绩标高准;
不以浮名树伟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四川江油县,建立了李白纪念馆,征文于我,我题一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人人皆知,意思并不新,但表现手法上却有特殊性,虽然有点破格,我认为格律应服从于内容。
诗人梁石同志作诗也作楹联。在对楹联的看法上,我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与其弟梁栋多年来致力于楹联的搜集、鉴别、著述,用力甚勤,终于结成硕果——一部篇幅巨大的《中国对联宝典》即将问世了。他们征序于我,很可惜,因年事已高,不可能阅读全稿了。而且我对楹联只有欣赏之趣,而乏研究之功,只能说点个人的浅见,就正于广大读者和作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