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发挥侨乡优势 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2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发挥侨乡优势 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书记 张明俊
泉州市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闽南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解放思想,发挥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199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76.9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4.4亿元,财政收入7.4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39倍、3.95倍和8.3倍。现在,侨乡泉州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足。
立足本地 发挥优势
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的差异更不可能有同一的模式。泉州临近港台,华侨多。广大“三胞”既有爱国爱乡之心,又有建设家乡的巨大热忱,是我们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把发挥侨港台优势,走一条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的路子,作为振兴侨乡经济的重要发展战略。80年代初,针对当时亚太地区经济市场和资金流动发生新变化所提供的有利机遇,我们把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作为发展侨乡经济的一个战略措施来抓,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就建立起涉及服装、针织、电子、玩具等十几个门类的加工企业。
“三来一补”的不断拓展,打开了吸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门,打破了人们闭关自守的陈旧观念,启动了侨乡经济的活力。兴办的一些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顺应这一趋势,我们发动群众集资创办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为经营格局的特色,开创了“小商品、大产值;小洋货、大创汇”的局面。借助乡镇企业这个载体,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品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1991年,全市乡镇企业已达到6.4万家,总产值61.32亿元,出口交货总值15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和出口交货总值的42.29%和78.70%。其中,有32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石狮市还出现了3个亿元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是泉州市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第一个翻番的重要经济因素。此外,还安排了53万人就业,为稳定农村做出了贡献。
解放思想 敢于创新
只有解放思想,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新情况,才能冲破旧观念的束缚,从而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此,我们突出抓了放胆、放权、放活这三个主要环节。放胆,就是引导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胆子要更大一点”,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就勇于探索,敢于试验,大胆开拓创新;放权,就是允许经济实体、企业有真正自主权,政府职能部门要努力从传统权力观念中解脱出来,以新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手段,搞好服务,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放活,就是结合本地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推动侨乡经济进一步发展。
1988年针对广大侨胞已经从过去的捐资办学校、办公益事业转向投资兴办企业、发展侨乡经济的变化,我们及时地把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加工区、工业区,与建立海外窗口,与搞活金融流通等10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策略的指导下,有数万之众的乡镇企业厂家开始“嫁接”外资、转轨变型,合资、独资和合作的“三资”企业以几倍、十几倍的增长速度发展。到1991年,全市累计已批准三资企业1418家(其中属乡镇企业和外资结合的“侨”字号外向型企业就占85%),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
近年来,外商在泉州的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我们审时度势,又作出了多种形式开发成片土地,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决策,促使全市外资引进工作从“小迈步”进入“大迈步”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市已形成马甲、安平、蟠龙、肖厝、市区、福埔、东海安和石狮等8大成片开发区,已开发面积达2.349平方公里,引进项目62个。在8大片开发区中,集教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马甲综合开发区,起步早、投资大、见效快,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将发展成为福建省主要高科技农业开发区。
在实行成片土地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即开发引进中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合作对象以我为主;引进项目以中小型为主,积极争取大项目;以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使我市的成片土地开发较好地避免了引进单个项目遍地开花,小片土地开发一哄而起,造成基础设施跟不上,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的现象;避免了盲目引进,重复建设,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实现理想的投资效益的现象,使我市外向型经济建设稳妥地发展。
解放思想首先必须“敢”字当头,把开拓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工作进展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有关论述,采取侨资和群众集资的股份制形式兴办乡镇企业。实践证明,这类股份企业是适合当前侨乡生产力水平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必须允许其存在。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制,可以大量地吸收利用侨资和港澳资金。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放、帮、促”的方针。放,就是放宽政策,放手让群众集资兴办企业;帮,就是帮助解决资金、物资等问题,疏通各种渠道;促,就是以沿海促山区,以服务促发展,对乡镇企业积极加以鼓励、扶持、引导。1985年至1986年,我们又进一步提出“联、扩、带”的方针。联,就是以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为龙头,发展多种成分的经济联合;扩,就是以乡镇企业力量强的专业镇为中心,向周围乡村扩散,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贸工农结合的格局;带,就是采取山海协作、城乡联营、劳力招聘、产品扩散等形式,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现在,我市乡镇企业开始由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有引导、有规划的发展阶段。
扩大开放 提高吸引力
1988年,邓小平强调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要“放胆的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据此,我们加强了硬环境建设,把投资重点放在交通、邮电、电力、通信、港口、运输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上,为扩大开放做好准备。我们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资16亿元,先后建成泉州大桥和程控电话等大中型项目,开通了大连、上海、日本和香港等国内外航线,从而使投资环境迅速改观,吸引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一是先后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管理、产品销售和物资供应、银行信贷、外汇管理以及投资保障等方面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具体规定,把中央、省委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用好、用活、用出成效,发挥政策优势,更好地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二是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外商投资工作领导小组,外商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小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公司,为外商投资提供“一条龙”服务,排忧解难;三是深化企业改革,普遍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选择一批国营工业企业由外商承包、租赁,或者与外商合资,着力发挥国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四是开辟内外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全部由外方投资建设经营的成片土地开发区。凡外商投资者到我市进行成片土地开发建设,允许他们实行“六个自主”,即由外方自定项目、自选厂址、自我设计、自行招标建厂房、自聘人员、自主经营。我们对涉外项目采取保护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和来料加工,特别大力发展独资企业和两头在外的项目,有效地克服了资金周转和市场疲软困难,保证了侨乡经济在治理整顿中稳定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