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一对青年夫妇——任小群和王顺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2-22
第3版()
专栏:

一对青年夫妇——任小群和王顺英
王青
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
——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章第八条
河南省鲁山县大沙河迤北,有个沈沟庄,庄里有
一对非常要好的青年夫妇。男的叫任小群,今年二十二岁,女的叫王顺英,今年十八岁。这一对年青人全村、全乡的群众、干部都夸奖,今年十月底鲁山县贯彻婚姻法模范代表大会上,代表、模范们又评他俩为一等模范夫妇。
王顺英、任小群的恋爱过程并不复杂。顺英娘家在十区八里乡。一九五一年旧历正月十六,娘叫顺英去接姐姐来住娘家。顺英姐姐叫淑范,嫁给沈沟庄的沈石头。顺英一进姐家大门,正好碰见小群。本来,顺英和小群从小就认识,只是没说过话。后来慢慢长大了,顺英看中小群老实能干,手巧心细;小群也觉得近村的年青妇女没一个赶得上她。但在旧社会,未婚男女说句话,就要受到责备。两人只好把心事藏在心里。婚姻法颁布以后,两人都有个打算。这次见了面,两个人虽说都心跳脸红,可一气谈了大半天。从谈话中,顺英知道小群是青年团员,村民兵队长,学习模范;小群也知道了顺英是青年团员,学习也好,担任着村妇联主席。双方又都是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有过去的基础,又有解放后的进步,两人在谈话中就彼此透露了互愿嫁娶的意思。
顺英回到家里,娘看出闺女脸上喜气洋洋。一问,顺英说了实话。娘活了一辈子,没听说过自由恋爱,觉得闺女眼中太无爹娘了,便生着气说:
“你自个找主?那可不行!”顺英想跟娘闹一场;又一想,爹死得早,姐姐早已出嫁,娘平日最疼的就是自己,还是先劝一下。顺英说:“娘,解放后,毛主席领导咱翻了身,分了地,如今又颁布了婚姻法,都是为咱好。你给姐姐包办了婚姻,两口子不和,姐姐成天挨打受气。她回来一趟哭一场,你也陪着淌泪,你不心烦?俺自己找好对象,准不让你挂心。”劝说了半天,娘居然回心转意了,答应顺英:“随你去吧,以后可别埋怨俺!”小群回到家里,把满肚子的高兴,一下子告诉了娘。娘是个受苦人。从小群的爹往上推三辈,都没有寸地片瓦,都是租种地主的地过日子,苦处说不完。那时,地主家的男人,不管眼瞎腿瘸,都可以讨三五个老婆。八区王庄乡就有个地主讨了六个老婆。可是穷家孩子,再是个人材,讨老婆也费难。小群在同年岁的青年中,啥都拔尖,可是长到五尺多高,还没人给提过媒。娘早就盼着抱孙子了,一听小群说,非常高兴。小群家当时只有三口人,爹六十多了,常犯心痛病,不大管闲事。两个哥哥在前几年就分出去过日子。娘一同意,就算全家通过。
过了半个月,顺英又来姐姐家。那次谈过话以后,小群天天都来这里,希望碰见顺英,深谈一次。这次两人见了面,彼此谈了些分手后的情形和今后的计划,便算订了婚。以后两人又见过几次面,还在董村庙会上一起看过戏,吃过饭。
小群和顺英恋爱,在沈沟庄的群众中有不同的反应。青年妇女觉得婚姻法真好,自己能掌握命运,再不会任别人摆弄着“嫁鸡”“嫁狗”了。她们说话声音更高了些;路上碰见小群就笑玩一阵。有几个未婚的青年找到小群,说要参加民兵,争取入团,工作一定积极起来,要像小群一样,以后自找对象。上年纪的老婆老汉,虽然看不惯,议论纷纷,说小群、顺英“不怕出丑”,可是因为干部支持他俩,也没敢出面阻拦。也有人想从中破坏。比如淑范的婆婆,原想当个媒人,把顺英说给她姐姐的儿子,如今一看风头不妙,就回到娘家(和顺英住同村),尖着嘴向顺英娘捏造小群工作如何不积极,人长得如何矮,等等,结果被顺英娘抢白了一顿,才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这时,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决心传到了这里。当地人民政府号召群众参加治淮。这件事使小群做了难。不报名吧,现在自己是个党员,义不容辞;报名吧,爹的心痛病又犯了,娘也正犯着病。虽说自己走后乡亲们能照顾一下,可是那能方便?他去找顺英商量。八里乡的民工也正报名。不知顺英从那里听说小群没报名,正满肚子气。两人一见面,几乎吵起来。小群耐着心把情况谈了一遍。顺英问:“那怎么办呢?”两人研究了半天,觉得只有结婚,由顺英照顾家庭这一个办法为好。可是那时顺英十七岁,不够结婚年龄。最后才决定,明年开春第二批民工治淮时,小群一定参加。
第二年,也就是今年,旧历正月二十六日,顺英、小群用新的仪式举行了婚礼。旧历二月上旬,乡里举行治淮民工第二次报名大会。小群早就耐不住了,而且心里很懊悔——上次不该为了家庭把国家大事推在后头,况且爹娘的病不久也好了。他曾把自己的意思告诉给顺英,顺英同意他的看法。这次报名大会上,他第一个抢着报了名。临动身,顺英背着背包送了他一程,路上嘱咐他不要挂家;小群也嘱咐顺英在家好好工作和劳动。
小群走后一个多月,一天晚上,顺英和同村的妇女去董村看了一出戏。戏名叫“雷老七雷老六治淮”。剧中演出了两人治淮同去同回,老六得了模范,老七被评为二流子的故事。看戏的时候,顺英就想到小群,回来的路上,满脑子也想的是“模范”、
“二流子”。到家,天色已晚,顺英躺在床上,不久就睡着了。睡梦里,顺英看见小群一推门进来了,垂头丧脸,两眼无神。顺英问:“治淮完啦!”小群说:“没有。我想家,跑回来了。”一下顺英就火了:“你临走说的啥?不是保证治好淮河才回家?回去吧!要不我也不在你家了!”小群赖着不走,顺英气得大哭起来。婆婆住在隔壁,半夜听见顺英哭,不知媳妇受了什么委屈,披衣下床,过来推醒了顺英。顺英醒来知道是做梦,可是翻来覆去总也睡不着了。
第二天,顺英匆匆吃完早饭,跑出去找到学校的袁教员,代给小群写了封信,勉励小群好好治淮,切勿想家。
小群的工地在禹县白沙镇。小群这个班是运土班,全班十五个人,他是班长。九个班是一中队,中队里有二、三十个民兵,大家推选小群当队长,保护民工们的安全。临来,小群就蹩足了劲,工作走在人头里。他推的那车土,每次都装得满满的。休息日,他领着班里的人,到近村帮助军属挑粪、抬尿(做肥料用),收拾庄稼。当地群众告诉他,当年淮河的恶水怎样淹没了人口、田地和房屋。河南人民受水灾的苦处,小群是知道的。他更联想到过去全家悲痛的遭遇:被地主打来骂去;没吃的,借一斗,还三斗;大哥被国民党抓壮丁……。今天自己翻身了,淮河却还统治着沿河的人民。回到工地,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全班。以后,民工们干活更起劲了,土装得更多了,车推得更快了,抽空子还帮助其他班。小群接到顺英的信,不用说多么高兴了,工作更加努力了。当晚,小群写了回信,讲了下自己的情况,勉励了顺英。
顺英过了门,送走了小群,在家里担任了主要劳动。地里活,家里活,样样都行。全家一团和气。互助组的妇女也有了个好领导人。顺英娘家人少,生产忙时,顺英回去照看一下。村里人看新媳妇这样能干,工作又强,个个称赞。河南有句俗话:
“旱出蚂蚱涝出鱼”。今年麦收后,天有点旱。本区有一个乡发现了蚂蚱,三亩半谷子,被吃了一多半。区人民政府发下通知,让各乡注意。顺英是乡妇联委员,听说这件事,回去和互助组组长一块下地察看。她们在村北山坡上发现不少蚂蚱,蝻子多的地方,一脚下去能踩死几个。乡的党支部书记李德富和顺英在一个生产互助组,顺英回来告诉了他。支部研究后,向党员做了布置。当晚,沈沟庄开了村民大会,动员大家打蚂蚱。开会中间,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北山坡的地是外村的;本村人忙,还是让外村的自己来打。顺英一听话不对头,站起来说:“老乡们,咱们还都记得十多年前的事吧:民国三十一年天旱,地里没收成;三十二年,庄稼长得倒不坏,蚂蚱一过,什么都完啦;三十三年,又是闹蚂蚱。三年天灾,咱鲁山逃荒的成了队。那时谁管咱老百姓的死活?如今人民政府领导咱们打蚂蚱。北山坡的地是外村的,可是蚂蚱不分村,今天不打,明天就会下山。再说,蚂蚱吃了外村的庄稼,咱们不心疼?”话刚一落地,满场的人都连声说对。大会通过决议:明天一早打蚂蚱。顺英回来,找了几个破鞋底,做成拍子;又出去帮助有小孩的妇女做了几个。第二天,人们一个比一个起得早,天还不大亮,就拥上山坡。连续打了三天,共打了二千八百多亩,打死蚂蚱二百八十多斤。以后顺英又领着人们去外乡帮助打了几天。
打完蚂蚱,天还没下雨,旱象越来越严重,地里都犁不出湿土来。很多农民心里发了急:种不上玉米,今年可没着落。正在这时,当地人民政府发出了抗旱的号召。顺英的互助组讨论怎样抗旱,她的意思是想让妇女们也都能参加。可是妇女们提出了困难:全组十个妇女,五个有小孩。孩子变成了累赘,又不能丢在家里不管。顺英想起农忙托儿所的办法,一讲,大家都同意。妇女们具体分了工:年纪大、腿脚不便的在家看孩子;能走动的往地里送茶水;其他人都打井。本庄其他互助组的妇女,也都学了这个办法。打井是件重活,特别是打出水来以后,人在井底闷气。顺英人长得结实,卷起裤腿,和男子轮流下井打了两天。井打成后,顺英领着妇女点种玉米。她还和一个力气大的男组员挑战,看谁挑水挑得多,结果谁也没失败。天旱,井水不多,点种的地有限,顺英又想了办法:互助组有一口井,靠近村边小河,河底浅,挖不多深就有水。顺英把互助组近半数的人调来这里挖河,在河身的
一边凿了个斜坡洞,通进井身,让河水流进井里。人们不断挖河,大股河水不断往井里流。顺英互助组去冬搞副业生产赚钱买的新式扬水机,抬到这个井上,一气浇了十六亩。全组在抗旱中共种玉米四十亩,是全村最多的一组。抗旱过去,全乡评选模范,顺英是妇女中的第一名。
天一热,乡里的人们挂念着治淮的民工,各户都捐出鸡蛋,找人送到淮河工地上。顺英想着自己在家抗旱,不知小群治淮如何了,又捎了封信给小群。信上提出要求:争取模范回来!小群没辜负她的期望,在旧历六月初一,带着模范班回来了。两人见面后,自然是又亲热,又尊敬。当天晚上,小群打趣顺英说:“回来的不是个二流子吧!”
“青年人怀着远大的理想”〔注〕,小群、顺英也有着自己的希望。
小群、顺英两人学习都很积极,可是论识字,小群要占上风。小群在治淮临走前,买了两本“农民文化课本”第三册,一本自己带着,一本留给顺英。这期间,顺英这本还有几页没读完,小群读过了几遍。在治淮时,黑板报上、会上,小群常受到表扬;临回来,他又被评为全中队的学习模范。小群在治淮期间学习特别努力,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工地上,他亲眼看到推土机的作用;司机坐在上面,两眼望着前方,一个人顶多少人干活。小群看得很眼馋。他知道将来农村要实行集体化机械化,种地用拖拉机。一天,他抽空找了个干部,要报名学开拖拉机。干部告诉他,学开机器,文化程度高一点好,勉励了他一番。小群把话记在心里,每天天朦朦亮就起床,看书,写字。治淮回来,路过鲁山县城,他买了本速成识字法读本,让村里的教员教会了他,然后又把国音字母拼法教会顺英。当拖拉机手,是小群的愿望;顺英和小群的想法差不多,不过是当拖拉机手呢,还是进工厂,她自己还在考虑。但两人当前共同的目的都是一样:工作、生产、学习,样样搞好,将来好去北京见毛主席。顺英比小群多的一条是争取早日入党。祖国为她底年青的一代铺好了前进的阶石,青年人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支付着自己的力量。
〔注〕见“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歌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