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用理性之光照亮感觉——读叶延滨诗集《血液的歌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2
第8版(副刊)
专栏:

用理性之光照亮感觉
——读叶延滨诗集《血液的歌声》
王司林
当我读叶延滨的诗作时,很直接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生命的真诚与洒脱,即使手捧一颗活鲜鲜的心,他也总是平静地略带戏谑地幽默地微笑着。他的诗每一节甚至每一句都是一扇门,你可以随时推门而入或者出来,但至于你能从中带走多少东西,那就要见功夫了。
读完叶延滨的新诗集《血液的歌声》,我又试着引申一下,写下这篇短文。
叶延滨诗中表现出来的理性,不能与理念一词等同起来。他不是先产生思想,尔后再寻找所谓诗化的形象加以表述的那种诗人。他的理性是他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的中枢,是太上老君炼仙丹的炉子。他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自然进入这座炉子,炼制之后,诞之以诗。朦胧的体验,零散的感受,在理性之光的聚焦点上被透射,凝为人类普遍的体验和感受。作为诗歌创作更重要的是,诗人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不但没有舍弃形象,而且把形象炼得更纯粹、更清晰了,使意与象真正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叶诗进得去出得来实在不该被看作短处。我是被那些进不去出不来的诗折磨得疲惫不堪了。但如果仅仅是家空空如也的商店,进出都一无所得的话,那也算不得诗。从表现形式看这是诗人艺术手法的纯熟,从表现内容上体验则是因诗人表达了生命感受的真实。“极其寂静的时候/我们都会听见血液的歌”,“来自极远的地方/来自身子下这片厚土”,读者可能比较容易进入这种体验。但“这血液之歌这土地之歌/从笔尖流出是诗/从眼睛流出是泪/从大地上涌出是汩汩泉水/从地平线上冒出来的是/一个红红的太阳……”正因为诗人的每一首诗都有丰厚的生命体验做依托,读起来才可感可悟。也正是生命体验的丰富性,才给我们多层次多侧面感受一首诗提供了可能。
诗应该怎样表现生活?这也是近年来在实践上困扰诗人们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诗人们应该首先确定怎样生活。叶延滨这本集子里的九十多首诗,大都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物一象,一感一事。《花期小札》、《乌龟咏叹调》、《七月大雨断想》、《写作累了的时候》……总之,任何物象他都能入诗,能多层次、多方位地表现生活。这源于他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写作态度,以及他的人生经验、知识结构所形成的深刻的洞察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在地震的时候》,“我们这些高楼上的苹果/脸都吓红了”,“幸亏没跑没丢脸/何况跑也是跑不掉的”,但“很不英雄也真没出息”,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我所认识的诗人的洞察力和健康态度,就是这种通过物象折射出来的对人类精神的认识程度和所采取的方式。
叶延滨的诗歌创作,始终充满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自信。他往往是意行神随,神到笔到,纵横开合,自有风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