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走出森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7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出森林
本报记者 黄彩忠
盛夏季节,离京时穿短袖衬衫还嫌热。乘汽车跑了一天,来到河北省最北部围场县境内的塞罕坝林场,我马上改穿长袖衬衫、夹克衫,想不到这里比北戴河还凉快。
在望不到边际的绿色海洋里,皇家猎苑宾馆、木兰围场度假村、蒙古包招待所……有如红花般点缀其间,吸引着专来度夏乘凉的游人。和过去采访林区大不相同,这次来到塞罕坝,我对森林旅游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塞罕坝,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原”。1962年,国家派干部、工人、大专学生300多人到这里营造百万亩人工林,就规模而言,在华北地区仅此一处,全国也不过几家。昔日风沙漫天的荒原,经过30年的辛勤耕耘,变成了一道硕大无朋的绿色屏障,顽强地阻挡着南侵京津的风沙,滋润着流向京津的河水,人们又称它是一块“绿宝石”。林区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有当年帝王将相在此行围狩猎、征战杀伐的大量遗迹,加上独特的森林、草原景观,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旅游资源景点。其实,这里诱人的不仅是凉爽宜人的夏季,还有积雪五六个月的冬季,大雪没膝,一派林海雪原的北国风光,是狩猎、滑雪、滑冰的理想去处,何愁没有人来?眼下的状况是,你床位不够,他当天开车回去;你没吃的喝的,他自备面包、饮料;更有意思的是,你迟迟不动手,他却主动来摆摊设点,悄悄地把钱赚走了……这不是“眼看着银子变水吗?”——现实又一次逼着那些长期靠砍木头、卖木头过活的人考虑走出森林的问题。
这当然是一次战略性转移。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无法用金钱来计算,可它终归不是现实的金钱。塞罕坝进入主伐期后每年可砍2万亩林子,实现利税4000万元,2至3年即可偿还国家40年的全部投资,但那是10年后的事。眼下还是经营期,像塞罕坝这样的国营林场,在给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背着沉重的包袱。靠间伐一点小径木杆过日子,入不敷出,1500多人的林场每年亏空150多万元。是继续守着林子卖木头,还是走出森林发展多种经营?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目前,在塞罕坝的林子里,1/3的人在干着,1/3的人在看着,1/3的人已经出走,看来走出森林是大势所趋。他们以废木综合利用为中心,办这个厂、那个场,90多个摊子,一年下来也有90多万元收入。要说差距,一是规模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格局,特别是缺少大型的能够带动全局的龙头企业。二是效益不高,几乎是干什么,亏什么,人们都亏怕了。如今又提出“干”旅游,相比之下虽然投资少,来钱快,但也有人担心:“那么多人往林子里钻,万一哪里冒点火星,后果谁担当得起?”“自费旅游者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来了就得招待,谁来掏这个钱?”……
森林旅游、第三产业能不能成为林区多种经营的“龙头”?人们正在争论。思想上有顾虑,行动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关键是缺少钱。至今进入林区还有60多公里森林公路等待铺柏油,计划投资2800万元,3年过去了也只落实800万元,连这样起码的“硬件”都很难解决,林区怎样发展森林旅游?所以,人们盼望着上级给点松绑的政策,给点起动的费用。我们带着问题和大家座谈,第一任场长、如今是三北防护林总指挥部顾问的刘文仕同志认为,事在人为,资金不够,能不能想法子吸引外地人、外国人,和人家联合经营,先把事业干起来。他的观点是:长期闭塞的林区,特别需要思想的解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