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小康路上——记涿州市大吴村党支部书记李宝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小康路上
——记涿州市大吴村党支部书记李宝义
王涛 聂静宜
河北省涿州市大吴村今非昔比:1987年全村粮食亩产350公斤,固定资产1300元,人均收入300元;1991年粮食亩产1050公斤,固定资产130万元,人均收入890元。谈起这些变化,群众感激地说:“大吴村能有今天,多亏了咱们的李书记。”
大吴村党支部书记叫李宝义。改革开放之初,他凭着一手出众的木工手艺,办起了木场,不几年便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李宝义致富后,他拿出6.5万元为本村小学修建校舍,添制桌凳;又捐款5万多元资助乡里其它几所学校。
1987年,李宝义当了大吴村党支部书记。帮助乡亲们脱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李宝义早就有这个想法。现在当了干部,他觉着更是责无旁贷了。
大吴村有1100亩土地,却只有两眼机井,遇上干旱,农民们只能用车拉水到地里点种庄稼。李宝义决心向旱魔挑战。村里没钱,他从自己家里拿出3万多元,组织村民义务打井。
在寒风料峭的田野上,李宝义指挥人们搭起一个个井架。打井的群众换了一批又一批,李宝义却跟了一批又一批。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11眼机井终于打成了。井有了,电又停了,村里一台30KV变压器,早已超负荷运转,可架线增容又得几万元。李宝义找到一个办企业的朋友,借来10万元,才安上两台100KV变压器,把电线拉到了井边。春灌时节,井水哗哗,浇灌着干旱的麦苗,也滋润着大吴村群众的心田。
李宝义知道,要使大吴村农业生产保持持久的后劲,必须发挥个人和集体两个积极性,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此他首先对全村责任田进行了调整。村集体经济条件好转后,他提议投资17万元,购进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刨茬机、拖拉机等一整套农机具,建立了水电、农机两大服务组织,全村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给大吴村农业带来了巨大变化。1987年前,全村粮食单产只有350公斤左右,90%的户都要买粮吃。1989年后,全村粮食单产已达到1050公斤,成为全市第一批吨粮村之一。
李宝义当上支书不久,就放弃了年收入2万多元的木工活,端起了月薪30元的泥饭碗。对此,有人说他太傻了,连妻子都和他大闹了一场。然而,什么力量也动摇不了李宝义为集体事业献身的决心。他说:“当初我开木场,就是憋了一口气,我李宝义站着不比人低,躺下不比人短,致富路上决不能落在人后头,让人笑话;现在我关木场,也是憋了一口气,我身为党支部书记,个人富了不能算富,以前我怕人看不起我李宝义,现在我怕人看不起咱大吴村。”
是啊,这几年大吴村虽然农业上去了,粮食丰收了,但由于工副业落后,商品观念淡薄,群众并没有真正富起来。李宝义认为,只有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商品生产,才能使大吴村走上小康之路。
为了甩掉集体企业落后的帽子,李宝义不分白天黑夜,跑项目,搞施工,买设备。一次,村粮油加工厂因买不到合适的去皮机而不能马上投产,他早上6点出发,带着厂领导四处查询。一天时间里,他们跑了新城、容城、雄县、安新、易县等6个县市,最后终于在涞水县买到了满意的设备,回村后已是午夜12点,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安装调试,直到天亮。靠着这种闯劲、干劲,几年来李宝义和他的一班人先后办起了粮油加工厂、砖厂、养殖场、建筑队等十几个村办企业,使集体年收入10万多元。
在大吴村村北,一片新盖的砖瓦房环抱着一座占地30亩的农贸市场,水泥柜台、钢架天棚,加上市场东西入口两个高大的牌楼,显得十分气派。市场路南,两座鱼塘内波光粼粼,荷花吐艳。人们都说这里是一块宝地。
谁知这块占地170多亩的生财宝地3年前还是一片深达五六米的连环大坑。当时,李宝义想,要能把这片大坑填平,不仅可以安排一大批宅基地,还可以为群众开辟更多的致富门路。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乡领导的支持,1989年春,十几台推土机、拖拉机隆隆驶进大吴村。
经过三个冬春的奋战,140多亩大坑终于变成了平地,余下的20多亩小坑也放水养了鱼苗,岸边还建起了猪场。现在8万尾鱼苗大的已长到1.5至2公斤,今年仅卖鱼一项大吴村就将收入20多万元。更为可喜的是,农贸市场的形成,把商品经济之路铺到了大吴村人的家门口,现在全村300户人家有200多户在集市上摆摊交易,市场周围住户还新开了百货、饮食、理发店。村里的群众高兴地说:“市场建到家门口,发财致富不发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