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反弹琵琶”——鞍山市政府转变职能纪实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8
第2版(经济)
专栏:

“反弹琵琶”
——鞍山市政府转变职能纪实之四
新华社记者 陈光明
“反弹琵琶”,是鞍山市政府机构改革的一种策略选择。他们不单纯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上打算盘,做文章,而是首先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工夫,简政放权,“釜底抽薪”。伴随着职能转变,一些部门及处室成为“空壳”后,存在已毫无意义,自然而然地撤销合并,人员自觉自动分流,使一场深刻而痛苦的变革,悄悄地进展,平滑过渡。
撤掉“香火”“庙”自拆
鞍山市各部门转变职能后,立即向精简合并内部机构,建立高效精干办事机构过渡。劳动局按照“分配宏观调控,市场登记服务,依法安全监察,做好社会保障”的原则实施新职能后,原来的50多项职能削减了一半,一些处室已无单独设置的必要。原有8名干部的计划统计处,有6名干部的劳动力管理处和5名干部的工资处,现在分别只留两人足够。于是,劳动局将这三个处合并成计划工资管理处,由6人组成。全局18个处室现已合并为9个,除把长期借用基层的10多个人退回外,处室人员由84人减到55人。
鞍山市人事局解决职责交叉和下放了40多项权力后,只剩下三大职能,即为将来实行公务员制度打基础的机关干部管理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微观服务职能。过去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基金计划每月都得审批一次,繁琐的办事程序给基层增添了不少麻烦;现在每年年初一次性下达,由银行监督执行。新职能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人事局所属的12个行政机构合并为6个,分离出40%的机关干部。据统计,全市仅劳动、人事、财政、物价4个局就撤并了20多个处室。
先挖渠,后放水
机构合并后干部出路最敏感。鞍山市政府总结以往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难就难在机关干部的分流上,这直接涉及到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和权力义务。市里一方面转变职能“撤香火”,“先走和尚再拆庙”,另一方面先挖好“坑”后移“萝卜”,开渠后再放水。他们不把从原岗位撤下来的干部看作包袱,而是作为财富,把干部分流和开发性生产挂起钩来,或使他们和科技、土地、工具、物资等其它生产力要素紧密结合,领衔办经济实体,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或打通让他们到基层一线施展才干的通道,到企业兼职,搞好微观服务;或发挥业务专长,建立为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机构,行使新的服务职能,排忧解难。从而使机构改革既未引起干部们的惊慌,又解决了问题。
鼓励干部走出机关,到社会上领办经济实体,并采取移交措施使他们逐步与机关脱钩,逐渐由财政“断奶”。许多干部通过一段实践的切身体验,已经不再迷恋部门工作,对随时走出机关大院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困惑和失落感。
干部发挥业务专长,部门转轨变型,为经济建设全方位服好务。市政府各部门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组建一批既能体现出宏观管理又能实施微观服务的工作机构。鞍山市工商局在大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企业,变审批制为登记制后,成建制下放机关工作人员,把原来市管的四个区638名干部移交给区政府,从市局机关120人中又精简出40人,充实到工商管理第一线。配合市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每开辟一个新市场,工商局便在那里建立工商所,派出几名机关干部,扶持市场配套发展。物价局还定价权于企业后,抽出22名干部充实到新开拓的业务部门中工作。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