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建立能源经济区初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8
第5版(理论)
专栏:

建立能源经济区初论
杨光裕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有效地消除结构性矛盾和实现宏观结构转换目标,就应当特别注重宏观经济资源总量区域配置的合理化。1980年,中央将山西省确立为能源基地,这是一项正确的重大战略决策。10多年过去了,山西的能源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来源。可是,现在为什么要再提出建立中国能源经济区呢?这是因为:
(一)能源基地的地理跨度需要延伸。当年,中央将山西确立为能源基地,重要的根据是山西的煤炭储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随着10多年来我国的煤炭地质勘查的全面展开,不仅对晋煤储量有了新的地理学判断,而且展示了陕西神府煤田和内蒙古准格尔煤田的重大发现。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再观看中国的版图,便能够浮现出一幅新的煤炭储藏图景:由晋、陕、豫、蒙、宁沿黄河流域五省(区),共同组成浩瀚的地下黑色海洋。
(二)能源经济区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山西作为中国的能源基地,就实际含义讲,只能称其煤炭基地,甚至说仅仅是原煤开采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能源生产规模的扩张,煤炭工业孤军深入的经济矛盾便暴露出来:基础设施的制约,配套产业的滞后,后续产业的难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如何消除这种矛盾?根据现代系统论原理,只能求助于整体发展方略,注重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跳出能源基地的战略框架,形成能源经济区整体发展的系统方略。
(三)能源经济区发展进程的动态性。纵观国外一些能源区,如西德的鲁尔,就能源工业本身而论,都先后经历了单向度采掘→高强度综合开发→自然衰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超前性地设计战略重心的转变,适时地进行发展战略方式的探求和经济结构的转换,尤其是培育出能对新的经济增长格局发挥支撑作用的替代产业,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当前,中国的能源基地正处于从单向度开采朝高强度综合开发阶段的转移,其间,如何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要从高强度综合开发阶段走向能源工业的自然衰弱,中国能源经济区替代产业的选择应当朝什么方向进军?为此,我们必须诉诸远程视野,作出长期性动态发展规划。
(四)能源经济区包含着内部区域分工的移动性。从当前来看,山西是能源基地的主力带,然而,即便根据已经查明的能源资源导向,在能源经济区发展进程的中期阶段,能源工业的区域中心有可能向神府——准格尔——晋西北所谓的“金三角”地带转移。由此推断,伴随着能源工业中心区域的转移,相应要求对中国能源经济区内部的地区经济分工作出重新组合。在这种重组中,新兴能源工业地区应该如何进行产业承接?原来的能源工业中心又该怎样重新选择过渡?能源经济区新的内部区域分工如何按照新的图景和经济结构目标实现整合?我们只有对这些问题提出比较缜密的设想,才能防止出现未来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断裂。
(五)能源经济区与能源基地的概念不同,它不仅包括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而且还有与其发展道路相适应的体制模式建构任务。1980年中央将山西确立为能源基地,是在传统经济体制背景下作出的发展战略决策。经过10多年改革,山西省的经济体制虽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变,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还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能源工业是具有特殊发展规律的产业部门,根据国外能源工业发展的经验,一些国家的能源经济区的经济体制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同宏观体制模式有着重大差别。考虑到我国综合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能源工业的特殊性,应当精心设计出一套能源经济区的体制模式,从而既能同中国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相适应,又能有利于能源经济区的合理、有效发展。
应当指出,我国虽有数百名专家曾云集三晋,全面展开了基地建设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只是属于基础性和技术经济性质的工作。现在应研究中国能源经济区的发展道路与体制模式问题。
能源经济区是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各种局部性的研究成果都要根据总体性结论作出必要的修正。各省(区)相关部分的分层次研究和分部门研究,都要根据整体性思路,融汇一体,力图显示出能源经济区各层面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