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8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趋势
谷源洋
企业跨国经营始于欧洲。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在国际间称之为企业“全球化经营”。
二次大战后,西方企业打破了曾盛行一时的所谓“国家经济主义”的限制,以世界为资源来源和销售市场积极发展跨国经营。到80年代末,西欧66.7%的企业、美国和加拿大46.8%的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日本企业的跨国经营虽晚于欧美国家,但发展十分迅速,现有约90%的企业采取了跨国化的措施,成为欧美国家企业的竞争对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80年代开始亦积极进行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并取得显著成就。
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化企业已有3.5万家,其经营额占全球生产总额的40%。世界各国之所以愈益重视企业跨国经营,是因为跨国化能够创造多种经济效益。诸如扩大经济活动空间,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及时掌握世界各地经济和市场信息,以便从中寻找投资与贸易机会;接近消费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量,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以国际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将业已成熟的劳动密集产业和利润率趋低的技术密集产业移往海外,发挥所谓“夕阳产业”的延续作用;越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扩大对外贸易,减少相互间的贸易摩擦;通过并购及合资等多种途径,获取先进技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等等。
世界各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注意了以下几方面有益的经验教训:
(一)企业跨国经营的阶段性。企业的跨国化并非旦夕可以完成,而要依据国家整体产业发展的状况,分阶段实施。以日本为例,日本企业的跨国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国内生产,并将产品输往海外;第二阶段是将部分生产据点移往它国,并合并国外当地企业及从国外购入零部件;第三阶段是将研究开发“国际化”,并对当地开放其资本,促成企业“本土化”。
(二)企业跨国经营的不同模式。美、欧、日等跨国经营企业,实力雄厚,各具特色,跨国经营模式不尽相同。但有其共同点:企业首先要立足于国内发展;企业在海外建立子公司,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企业将研究开发和设计放在国外进行,从传统的多国籍企业转化为超国界的企业活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难以同美、日、欧等的跨国企业竞争,因此,大多是根据自身的国情、能力及产业发展程度,采取西方中小国家的做法,选择具有优势的产业进行跨国化的投资经营。
(三)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联盟。企业跨国经营包括并购、入股和企业策略联盟等诸多方式,从发展趋势分析,企业策略联盟将日益盛行。所谓企业策略联盟系指A与B企业相结合,其具体作用包括提高竞争优势,避免无谓竞争,避免被吞并,降低研究开发风险成本,加速技术创新以及开拓新市场等等。策略联盟对中小企业走向跨国化经营尤为重要,可以弥补企业规模偏小的限制,强化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策略联盟并不局限于一国国内企业间的联合,亦包括一国企业与多国企业的联合以及大型公司之间的“联姻”。
(四)企业跨国经营的形象塑造。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对企业整体表现的印象,包括企业的一切行为。在未来企业经营环境中,除价格竞争外,所谓非价格竞争的“形象战”、“品牌战”及“服务战”将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塑造企业形象的最重要内容,一是人才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基本要求,从所在国的文化和语言、生活习惯、礼仪到交易特性,都必须了解和精通。二是制造自己的名牌产品。世界著名跨国企业的形象无不同其名牌产品联在一起。
(五)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观。企业跨国经营改变了传统的贸易型态和投资方向,在现代国际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法律角度分析,跨国经营企业是由数个依据不同国家的国内法所设立的公司组织。
因此,企业跨国经营必须对有关国家的法律,特别是投资法有所了解,包括提供的投资奖励、投资的经营范围、持股比例的限制、外汇管理情况、税收优惠以及政治环境的安定性、劳工的稳定性和行政管理的效率等等。尤为重要的是,企业跨国经营必须充分运用专利制度。日本的大型企业,每年提出的专利申请案约达2万余件,造就了巨大的技术财富。日本和欧美国家的经验表明,掌握和运用专利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成功地走向跨国经营的重要手段。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