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拨浪鼓摇出了大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8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

拨浪鼓摇出了大世界
刘德贤
记得孩提时候,当一阵阵拨浪鼓声伴随着清脆的——鸡毛鹅毛换糖啰的叫喊声,从村口传来时,小孩们可欢呼雀跃了。翻遍家里各角落,找鸡毛鹅毛,破鞋碎布,奔向货郎,去换取融在大方铁盘里的生姜酥糖。姑娘妇女们围着货郎人为一枚针、一粒钮扣、一根红头绳讨价还价。一个货郎能把一个小山村热闹一番。
可是到70年代初时,货郎人一度销声匿迹,据说这蝇头小生意属资本主义尾巴之类,非割不可。只有到了年关,货郎人挑着货郎担悄悄出远门了。农历腊月正月,杀鸡宰鹅的多,鸡毛鹅毛自然也多,生意特别好。货郎的脚迹踏遍了长城上下,拨浪鼓声传遍了大江南北的远村僻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开放了,货郎人从地下转移到地上,从游击战转到正规战,货郎队伍不断壮大,可货郎人又为小百货货源而烦恼。跑东赶西配货很费时间。这时一些头脑灵活的货郎人,转而在义乌街头摆起小百货的地摊来,批发兼另售,由于生意红火,摊主越来越多。开始县委县府大为烦恼,派人赶,但赶了这头移那头。白天赶了,晚上摆。真是游击战显神通。当时县委书记谢商华召集县委县府一班人研究。最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大胆作出决定,允许农民进城经商。1984年义乌县委县府及时提出“兴商建市”的口号。1985年决定兴建一个占地1.35万平方米,1800个摊位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不久便成了“江南明珠”、东南亚小商品集散地。千万客商云集义乌,小小的山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至今,小商品市场三易其地,五次扩大,现占地4.15万平方米,乳白色的“小商品世界”主楼13层的大厦矗立在义乌江畔,经营部两层共有摊位7000多个,加上第三代小商品市场、针织市场、纺织市场共占地10万平方米共1.39万多摊位。市场还设有存贷托运一条龙服务,商品随时可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5月下旬是商城义乌的大喜日子,第四代小商品市场即“小商品世界”正式营业,又恰逢“全国发展城市商品研讨会”在义乌召开。全国上百名市长汇集商城。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浙江省副省长许行贯、义乌市长毛光烈为小商品世界开业剪了彩。陈市长挥毫题写了“无商不活,无商不富,繁荣经济,义乌领先”16个大字。市长们感叹地说:义乌速度,不亚于深圳速度。今年4月早传佳音,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超10亿元,税收达3000多万元。名列全国十大集贸市场榜首,成为中国第一大集市。
拨浪鼓,摇出了大世界。昔日的货郎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老板。正如义乌顺口溜说得好“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又如婺剧《鹅毛换糖》唱得好:义乌兴啊,义乌富,究竟啥缘故,一靠党和政府,二靠社会主义好制度,三靠大家肯吃苦,汗水铺开幸福路。(作者单位:浙江义乌杨村中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