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走出食糖消费的误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9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出食糖消费的误区
本报记者 毕月华
在当前我国年人均食糖消费还只有6公斤的低水平情况下,市场上食糖却供大于求,出现积压。这一不正常现象的出现,与“吃糖有害”的宣传有关。把食糖消费导入误区,其后果将影响人民健康,影响糖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食糖消费高的国家对吃糖是否有害一直存在争论,持有害论者宣扬吃糖会引起心血管病、肥胖病、糖尿病等,我国一些宣传媒介曾对这种观点广为传播,导致部分消费者怕吃糖。在人均年消费食糖30多公斤的美国,由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组成的一个专家组,花了3年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是:蔗糖除了可造成龋齿外,未发现对人体造成危害,糖尿病人不宜吃精制糖,但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等疾病并非由于食用蔗糖引起;蔗糖并不特别使人增肥。我国的有关专家最近也举行了食糖与健康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广州居民人均日摄入糖量为北京相应人群的两倍,但广州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都显著低于北京,这说明糖摄入量的差别不是心血管病发病率高低的原因。
据专家论证,在糖、脂肪、蛋白质这三类可供选择的生命能源中,吃糖最经济、最安全。吃多少糖才算适度呢?从各国人民实际吃糖的情况不难作出判断。
我国是世界食糖消费量较少的国家之一,还未达到世界平均消费量的1/3,比发达国家人均消费30—50公斤则相差更远。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人每天可吃60克精糖,我国到1991年每人每天平均消费才15克,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水平。从总体上说,我国的食糖消费量不是多而是少,食糖在我国主要还只起到食品调味剂的作用,把一些西方国家大量食用精制糖产生的某些不良影响,生搬硬套到我国来,显然是不适当的。
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糖的消费量逐步增加才属正常。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许多地方吃糖率很低,有关部门应注意开拓农村市场,搞活食糖在边远地区和山区的流通销售。
研究吃糖的学问也很重要,如多开发生产保持天然成分的食糖品种,吃甘蔗汁、甜菜汁的营养价值要比吃精糖高,吃红糖的价值又要比吃白砂糖高,而红糖、蔗汁等在市场上却很少见到。还要大力发挥糖的食疗作用和在烹调中的保鲜保味作用。 (原载《市场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