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九十年代国际人才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1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九十年代国际人才观
潘承烈一个国家或企业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资资源,而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人才及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所以,现在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全民素质的竞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出现,到了90年代,资本、新技术、信息和各种物质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和转移,唯一不能转让的是一国人民的素质,尤其是其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全体职工和全民族的技能与素质成了今后在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唯一源泉。有人认为,谁掌握具有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人才,谁将是二十一世纪的胜利者。
在今天的世界上,由于客观环境与市场的变化速度加快,一个国家要适应这种变化以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就需要对其经济不断进行结构性调整,这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不论国家或企业,其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关键就要使其职工或者说其人力资源能很快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其技术业务水平对客观上提出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机遇能作出灵活反应。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教育与培训在90年代被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
历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这一问题。二次大战结束时,欧洲与日本的物质财富大都毁于战火。当时有人提出要重建欧洲可能需要二百年。但事实并非如此。欧洲依靠保存着的巨大人力资源,依靠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使欧洲每年以6.8%的速度发展,结果用10年时间就重建了欧洲的经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之所以能较快地重建经济,并在战后具有对付能源危机和日元升值之类“经济地震”的惊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劳动队伍。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其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主要依靠的就是开发其人力资源,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技与管理的人才。与此相对照的是,在整个70年代注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主要是石油美元)高达7000亿美元,然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却未见多大起色。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广大群众文化素质及其技术业务水平不足以有效利用这些资金来为振兴其经济服务。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看到这一点,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教育、培训、重视人才、开发人力资源,虽然是几十年来的老话题,但在90年代的新形势下,在这些问题上的传统观念需要作相应的变化,促进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确立“终身教育”观念 现在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对着这个问题,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真正懂行的、技术业务上受过训练的、能挑得起工作担子的职工队伍,可是刚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实际,业务上也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特别是不善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去那种“学校归学校,工作归工作”的老概念现在已经过时,应该抛弃把人的一生截然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应进一步重视对职工的继续教育,建立“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新观念,即在人的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应及时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90年代学校教育应着眼于以后的工作需要。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从学校培养到满足工作需要存在一个滞后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国际教育界人士认为,到一旦对人才出现新的需求时再去培训人才那就晚了。所以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高瞻远瞩地设置一些超前的课程,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树立发挥整体优势的观念 做好本职工作一向是各国企业家对每一职工的基本要求,可是现在有很多工作,不管它的名称叫什么,都在变成“知识型”工作。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有能力在其集体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融洽的关系,并为这个单位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竞争能力作出贡献。
尤其是作为领导者,更要善于把那些水平较高、既能独立工作又彼此有联系的工作人员加以引导和组合起来,以发挥出整体优势。而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缺乏的就是这类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掌握全局的人才。
建立增强应变能力的观念 过去国外一些企业认为,职工能在一个单位,甚至在同一岗位上干一辈子,才是最“忠诚”、最“牢靠”。这种观念在日本企业中尤为流行,但90年代的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冲击这一观念。为了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论是生产部门还是流通领域,对职工业务能力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如果职工只会照老一套办法工作,而不能适应今天或明天的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兴旺发达。由于对职工的要求发生新的变化,所以,企业职工应具备越来越高的技术业务水平和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今天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90年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或企业要增强其经济实力,关键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第一流的职工队伍则来源于教育培训,而要付诸行动,还必须更新观念。这是促使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最根本的环节。
(本文作者为中国企业管理学会副理事长、管理学教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