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难忘的《名将之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2
第8版(副刊)
专栏:

难忘的《名将之鹰》
荒 煤
我把苏策同志的《名将之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读罢两次,却觉得,我似乎还没能尽情地欣赏陈赓大将他那绚丽多采的一生风光,也还不可能说,我对陈赓性格的特征已经有了充实的把握和理解。
我很高兴地看到这本传记,因为这是苏策同志——一位追随陈赓将军数十年的老部队文艺战士,年已70才完成了这部著作。
陈赓是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名符其实、英勇善战的大将军,是中国革命史上少见的一位英雄。
要在这样一本不到30万字的传记中,真实、全面、深刻展示这位将军的经历、面貌和精神世界,实在很困难的。
但我读完传记后,感到异常欣慰。我不仅感到又重新认识到了陈赓,而且理解得更深、更透了。我完全赞同苏策同志在后记中所说明的观点:对这本传记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尤其是不采取现有有些所谓“纪实文学”,或加以虚构、想象,而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观点,从大量的事实、准确的材料和作者亲身所见所闻的材料来评价这位历史的英雄人物。
这样的写法,难度很大,既如作者所要求的,要简洁、明了、精练地加以编写,又要写出陈赓大将人物的形象来。
而我觉得,苏策可以告慰自己了,我读了之后,觉得他的确完成了这个任务,的确很精练地写出陈赓人物的形象,而且真实感人。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忘记,传记人物形象的真实、可信、生动,不可缺少的一面,是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揭示。或者说,充分展示人物的心态,让读者能够多了解点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择自陈赓的日记,写了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把青天白日的帽徽的帽子换下了红星帽的心情,不能不想到:
“红星帽,血战了十年,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奇迹,动摇了几千年来视为神圣的社会制度,今日为了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结成全民族的联合战线,暂时把它(红星帽)藏起来,我们始终为了共产党的光荣而奋斗”。
传记既写了陈赓将军的“苦恋”。也写了他的夫人王根英在上海被捕,在南京监狱里关了4年,直到1937年经过周恩来的营救获释,与陈赓在陕西云阳相会的情景:他们夫妇在院中相见,“热情拥抱,良久不语”。这个细节充分展示了这对患难夫妻的真挚情感。此时此地,千言万语,又从何说起!
更加令人感动的是,不过一年的光景,王根英同志在敌后牺牲了。陈赓在日记中不禁写道:“今天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最惨痛的一天。”
可是,传记却写了当时的另一种情景:当部队的同志都知道这个消息感到难过时,看到了陈赓,都沉痛不语,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结果是“陈赓心中当然难过,但看到大家沉痛的样子,就高声地说:‘同志们,我们唱个歌吧’,他挥起双手来指挥大家一起唱了起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顿时把陈赓这个形象写活了。
我觉得如上所述的一些触及人物思想感情的事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陈赓不仅是一个英勇善战、机智勇敢的将军,而且也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人,他有一颗爱心,爱党、爱我们的部队、干部到小宣传队员,也热爱自己的妻子……他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身经百战的将军,只能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当然,陈赓毕竟是一位将军,戎马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传记中不可能不用大量的篇幅写他在战争中卓越的战绩和功勋。
通过许多不同时期的一些典型战斗、战役充分表明,不论是在红军时代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在抗日战争对付日本侵略军,或是在解放战争面对曾被美帝国主义现代武器装备起来的蒋军,他始终亲临前线,具体了解作战环境,尽可能掌握敌情,作出周密的布置。他一方面坚决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他也根据实际情况,战场情况的变化,或一个战役目标的总体观念,又能及时向中央军委和上级军事指挥员反映情况,甚至自己作出决断,改变原来不合实际的决定,而取得更大的胜利。例如,陈赓与林彪的周旋,几次改变其不合理的决定就是很生动的例子。
传记对大量有典型意义的战役,都作了详细的分析,无疑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军事科学研究的价值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