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对比艺术的成功运用——《大决战》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决胜杯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影评征文竞赛

对比艺术的成功运用
——《大决战》观后
王 兴
战争巨片《大决战》这样一部史诗般的鸿篇巨制,除思想内涵包孕甚丰外,艺术手法也很独到。尤其是大量镜头和人物的反衬对比,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有力地强化了主题。
“西柏坡农舍”和“南京国民党官邸”。决战双方两个统帅部的氛围是如此的不同:一方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碎石破瓦,草木丛生;一方却是富丽堂皇的宫殿,戒备森严,威风凛凛。这是何等生动的对照!“60万”对“80万”。小米步枪对飞机大炮。影片开宗明义,借外观之反差,将国共两党在军事实力上的悬殊昭然于众。
编导或是刻意或是无意将现实中形似而神异的事件进行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叱咤风云的共产党“五常委”,他们背倚黄土谈笑风生,是那样从容地设计着如何来改造这贫瘠土壤里的落后与愚昧,而开辟一个崭新的世界:“建军500万,5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可一世的国民党诸将领,他们仗着洋人趾高气扬,那样傲慢和嚣张地为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封建帝国的美梦,而维护自己的极权:“扩军500万,即可使剿匪军事转危为安。”两个500万,两个战略目标。窄看,“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但在这里,人民的力量则是不可战胜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适用于古今中外的铁的历史规律。事实上,两种命运的决战结果于此时已一目了然。
如此,一组组声画交融的画面,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冲击力。正是在这简洁的,甚至是无声的对比画面中,包含着更多更广的内容:中国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国民党兵役制度的荒唐,共产党政策的威力。让人品味到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共产党为什么会胜利的内涵所在。
编导赋予对比以更大的张力和更深刻的寓意,是在敌我双方最高统帅的思想、性格、言行之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明白“这是一锅夹生饭”,但“也要把它吃下去”!蒋介石则不然“无论怎么讲,优势在我!”面对战场步步失利、经济日趋崩溃,人心逐渐丧失,还是那么专横跋扈、固执己见。在淮海前委决定改变部署的请示中,毛泽东回电“情况紧急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而蒋介石于杜聿明撤退途中空投亲笔信,严令其改变行动部署。一个襟怀坦荡,敦厚睿智;一个生性多疑,专制固执。两个领袖人物性格的对比,在双方决战决策中更显生动。
在经历了这场规模空前、巍巍壮观的疆场决斗之后,对于国共两党前途与命运的揭示,编导同样显现出精雕细刻的匠心:毛泽东迎着朝阳,健步登上万里长城,深情地眺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蒋介石披着暮色神情悒郁,一阶阶缓缓走下中山陵幽长的石阶。这是何等绝妙的反衬。真可谓: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