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通俗小说理论研究的新收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通俗小说理论研究的新收获
杨如鹏
近十几年来,通俗小说创作勃兴,理论研究却很不够,尚无一部系统阐述通俗小说理论的专著问世。最近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周启志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一书是这方面研究的新收获。
《纲要》着力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理论的研究,旨在促进当代通俗小说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界定通俗小说的本质特征?在古代,由于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小说”被认为是“不雅”的或“通俗”的,这同当时通俗小说在文学上所处的卑微地位密切相关,当然难以科学地界定其本质特征。当代文学理论界试图从不同角度阐发通俗小说的含义,但见仁见智,众说不一;《纲要》在对历代通俗小说作品及文论广征博引,严密论证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俗小说是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和一定程式创作的,以较大密度的情节艺术地表现世俗的审美和伦理观念,并以此为特征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文学样式。”有人认为,这个概括揭示了通俗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规律,可以说是该领域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突破。
在体例和结构安排上,《纲要》也具有独到的特色:以论带史,分专题勾勒通俗小说理论发展的轮廓并阐释其丰富的内涵,各专题的顺序安排体现了内在的逻辑联系。比如把“发展论”放在第一章,可给读者提供总揽通俗小说理论发展全局的视角;第二、三章分别为“作家论”和“功能论”,这是考虑到作家的修养及对通俗小说功能的认知,对于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此后的“创作论”、“审美范畴论”、“借鉴论”、“题材论”、“方法论”和“欣赏论”的次序排列,则是遵循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及鉴赏活动这一基本顺序。这同目前通俗小说理论研究者较多采用的按时间发展顺序或仅局限于历史上几位重要的理论家的观点的研究,显然更有利于探讨通俗小说理论的规律性,更有利于建构其理论体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